中国远征军的一些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成为二战反法西斯联盟抗日的两大主战场,滇缅战场成为亚太地区两大战场的交汇点。从当时世界战争的大局来看,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频频取胜,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局势岌岌可危。在亚洲,日本虽然深陷对华战争泥潭,但仍不顾一切地对欧美国家多年来在远东和西南太平洋苦心打造的政治军事优势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珍珠港事件后仅半年,日军进攻的前沿阵地距本土五千五百公里,控制并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形成了北起千岛群岛,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安达曼群岛至缅甸的“外围防御圈”(又称第一道防线)。陆地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10多倍),人口1.5亿,中途岛以西的太平洋上的数千个岛屿,约3000万平方海里的广阔海域,一下子成了日本的“内陆”和“领海”。亚洲危机了,太平洋危机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危机了。

/Kq _K @7q m0由于日本大举“南进”,在东南亚疯狂扩张,缅甸成为英美日三国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从英美的角度来看,缅甸的生存是他们“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英美对缅甸的态度不同,但保卫缅甸不落入日本之手是共同的基本立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日军进攻缅甸的最大威胁是切断当时中国与外界唯一的陆路通道——滇缅公路,阻止英美盟军对中国的援助,从南面包围中国,迫使中国投降。因此,不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求,使得中美英三国在危机时刻结成战时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组建并派往缅甸作战的。

& ampV+R rd hj0中国远征军是根据19412.23中英关于共同防御滇缅公路的协议组建的,后深入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南部铜鼓被日军围困,为争夺12展开激烈战斗。远征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尤其是回来的路上,山高林密,蚊蚋成群,补给困难,瘟疫横行,军队人数大减,从战争时的65438+万,减少到最后的4万左右。在撤退中,伤亡人数大大超过了战斗中的伤亡人数。中国远征军之所以遭遇如此惨败,是因为指挥系统的混乱和无能,以及盟友之间的不良配合。

从缅甸撤到印度的远征军陆续集中到拉姆加,接受美国的装备训练。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度部队总司令部成立,史迪威将军任总指挥。后来有一部分日军被空运到印度训练,全部装备了美制机械。新1军和新6军相继成立。1943年春,中美工程师从印度进入中国,修建中印公路。5438年6月+10月,中国驻印度部队开始向日本侵略者发起反攻。经过一年多英勇顽强的连续作战,中国驻印部队终于在康虎河谷、孟珙河谷和密支那、八莫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挺进滇西万鼎。

远征军从缅甸撤至滇西,经过整顿、补充和训练,于1943年4月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司令部,下辖第8、20军和直属第8军,并获得美式装备。1944年5月,远征军渡过怒江,开始反攻。经过8个月的激战,连克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于1945年10月下旬在芒市与中国驻印部队会师。

中国远征军和驻印部队克服了路途的阻碍和日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反攻的胜利。这一胜利彻底打通了中印公路,解除了日军对中国战场西侧的威胁,打破了日军对美援华的封锁,牵制了大量日军,从而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胜利,得益于中国远征军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为正义而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旺盛的斗志。他们经常在泥泞崎岖的情况下,猛攻日军的坚固阵地,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当然,这一胜利也离不开中国人民、印缅人民和爱国华侨的热情支持,以及同盟国的物质援助。远征军反攻前,虽然盟军内部存在复杂的矛盾,但他们在对敌的联合部署和指挥、部队的训练和装备,特别是空军的协同作战方面做了长期的准备,这无疑是赢得这场胜利的重要因素。历史网络sW5cA({h5f*t Z

中国远征军入缅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唯一一次在境外与盟军作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大规模战略战役。然而,目前在国外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记载只是零星的,散见于各种二战史著作中,至今没有研究专著,甚至在港台地区也没有关于它的系统研究工作。从国内来看,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方兴未艾。写过的书基本都是回忆文章,小说和报告文学,还有个别关于滇西远征军或者中国驻印部队的小册子。他们的信息来源相当有限,研究也不深入,而且大多是描述性和事实性的。因此,这部中国远征军史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本书能对中国远征军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