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术语的解释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民”这两个核心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条件。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其次,它可以加速或延缓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努力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内部尺度与生态环境外部尺度的有机结合。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它决定着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是指与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最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这些动机产生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达程度作为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前的理论从未忽视居民的活动,最多是积累零星收集的事实而不加分析,描述历史进程的个别方面。“通俗地说:

历史唯心主义不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把意识形态动机等社会意识视为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思想动机的作用,而是认为思想动机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根源,而且是物质根源。

②历史唯心主义不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把少数英雄帝王当成社会历史的主宰。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少数英雄的历史作用,而是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的这两个缺陷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把人的思想动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那么历史的创造者必然是少数英雄;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就必然否认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以前,手工劳动生产规模小,人们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这种社会发展水平,一方面使社会本身发展缓慢,内在的、深层的东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进程的共同性和重复性,从而找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联系。

阶级起源

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产生自己的系统的历史观,更不可能产生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并垄断着精神生产的特权,但只占极少数人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必然会贬低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夸大少数英雄的作用,夸大劳动者创造的物质力量和统治者控制的精神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历史唯物主义[1]。

认识论起源

社会法和自然法有很大的区别:自然法是自然界中各种独立于人的意志的自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形成的,一切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都烙有参与者,尤其是少数发起者和领导者的意识烙印。这一切都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和少数英雄决定的。历史唯心主义利用了这一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而没有揭示其背后的动机,夸大了英雄的作用而没有揭示英雄产生的真正原因。而且,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必然会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唯心史观在西方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仍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