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的由来

苗姓在宋代排第53位,2013版按人口排146。春秋时期,黄文彬的后裔,有个楚国公。分布在全国各地,比较大的省份有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浙江、安徽、江苏、四川、广西、湖南等。,约占全国人口的0.07%,约有165438+万人。

起源一

源于糜姓,糜姓的一个分支,即楚姓。最直接的姓石祖,是楚国大夫巴伯(窦月娇)之子窦本黄的封地,属于凤居之姓。据《元和氏·风俗通》所载《同治氏略》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如有叛乱,楚若愚之孙、楚大夫为其治罪,其子赴晋,在苗(故城今河南济源西部)吃饭。在晋国和楚国的战争中,巴伯的儿子黄文彬给了晋国赢得战争的技能。后人有关于楚对金的天赋的故事:

当初吴楚参演蔡太师的儿子晁祐,儿子吴举与声子友好。武举嫁给了牟王子,牟王子为晋献公而死。楚人说,是吴举给他的。武举冲郑,将冲晋。声子会像金一样,在郑的郊区相遇,在班里吃饭,却又会回到过去。声音:子航也!我会再次拥有我的儿子。

宋使晋与楚平起平坐,声子传至晋。再比如楚,他让殷找谈话,问他晋的原因是什么,说,谁是圣人,大夫晋还是楚?右:晋卿虽不如楚,但其大夫睿智有才。如枸杞,梓而革之,离楚以也。楚虽有材,晋实用。

商周古国苗,西周初年亡,成《周易》。

在黄文彬的后代中,苗家以祖先的封建城市命名,黄文彬和他的父亲被尊为祖先。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的主要来源。楚国的巴伯及其后裔定居在河南济源的苗挺,那么这位楚大夫的后裔姓什么呢?苗?。

在河南济源,当时记载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对联说草长莺飞,田地肥沃,一派繁荣景象,描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

刘源2

源于米姓,源于苗父,上古神医,属于始祖之名。

因为苗的父亲不像后来的医生那样用四诊来诊断疾病,用八法来治疗疾病,甚至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只能算是巫医。现在看来,他很可能是用了心理治疗或者心理疗法。据传说,他治疗过许多病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称他为医生并不过分。所以古代的人都把他当医生。

刘源3

源于少数民族而灭亡的百济、高句丽,被唐政府迁到辽中、辽西、河北等地,有的改姓汉姓苗,与当地汉人不同。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个苗族的一部分人去草为田,将苗族改为田族,代代相传。

源于蒙古人,源于回族,源于明朝太祖朱元璋给的姓,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文化,改姓为氏。苗族分布在苗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其来源多在唐宋元明清中央推行的留苗政策和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苗,代代相传。

苗姓的迁徙与分布

苗本煌的苗毅位于河南济源西部。现在有一个地方叫苗挺,据说是2600多年前苗毅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应该在一个地方。三族分晋后,由于官方原因,苗氏登记在山西、河北等地。

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目标。苗族的祖籍地济源也深受战乱的困扰。因此,大量苗姓迁居山西长治,或迁居山东定陶,经过繁衍发展,繁荣为上党县、尹姬县。

汉代时,史书记载的苗姓,是兵匠苗,王莽的老师苗。刘秀时代的父城苗孟(今河南宝丰),汉末幽州的苗曾,大长秋的缪斯,尤其是东汉东安侯苗广,其史书记载声称他保留了封地,即苗广的后裔定居在今山东东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激烈,苗氏为了躲避战火,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取道南下,渡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个苗姓在浙江金华一带活动,经过繁衍,形成了苗姓史上第三大县东阳县。当然,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苗姓主要兴盛于上党和尹姬两县。比如苗姓历史上唯一的宰相苗晋卿就是上党壶关。

唐朝中后期,一位来自陕西的苗氏为了躲避都城附近不断的战乱,迁居到了甘肃和宁夏。宋代时期,苗姓主要发源于上述三县,流传较广。尤其是宋、赵王室在江南定居后,苗族在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定居。需要指出的是,今天诞生于山西长治的苗氏,在历史上依然赫赫有名,争奇斗艳。

元末明初,战争爆发,苗姓被迫迁徙。据《江苏沛县苗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河南永城县东四十里庙桥苗氏家族分七支向外迁:一支迁汴京(今开封),一支迁夏邑,一支迁江苏沛县,一支迁山东,一支迁安徽,两支迁山西。

明初,政府从山西向河南、河北等地大规模移民,山西省长子县西张堡村的妙子迁至河南省武陟县西南的大丰村。幼子有四个,大儿子迁到武陟司马的这个村子,后代迁到文县赵堡等地。二儿子迁到新乡市七里营,后代迁到南庄、河头等村。三子迁居今五指桥寺,后人迁居今荥阳市顾瑛等地;四儿子仍住在大丰村,后代迁居修武、焦作、温县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苗子石后裔有11000多人,仅大丰村就有3500多个苗姓。

据《河南西平县汤淼村苗族谱》记载,先祖苗公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至西平县汤淼村,后与张淼村分离。《河南蔚县苗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一位老婆婆带领儿子、侄子迁居河南,长子苗定居蔚县神东镇,次子苗定居佳县庄,三子苗立成定居襄县村,侄子苗定居蔚县白沙村。清朝中叶以后,随着东去浪潮,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苗人向东三省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苗人后裔到海外经商、求学、办企业,有的还成了当地名人。与此同时,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和台湾省的苗族后裔也有不少回到中原和家乡寻根设厂。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苗族后裔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当代苗姓人口约89万,是中国第146个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7l%%。自宋代以来,1000年间,苗姓人口增长率呈V型。河南是苗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苗姓人口的32%。苗族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约占苗族姓氏总数的70%。其次分布在内蒙古、江苏、吉林、甘肃、陕西、黑龙江。这六个省占苗族人口的20%。在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的苗姓分布带。

苗族姓氏分布在玉瑾、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内蒙古西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山东西部和东部、河北西南部、黑龙江东部、黑龙江北部、云南中部和新疆西北部。苗族姓氏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16%,中心地区可达1.7%。在湖北南部、安徽中部-苏鲁、京津、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辽西部、湖南北部、陕甘宁南部、甘肃中部、四川西北部和南部、云南大部、贵州西南部,苗族姓氏在人口中的分布率约为0.08% ~ 0.16%,这些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3%,约有25.3%的人口居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