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的历史典故
“一票否决”在基层被滥用。
近年来,“一票否决”在基层被滥用:除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党风廉政建设等中央明确实施的项目,很多地方还加入了教育科研、物价上涨、城市建设、税收征收、招商引资等诸多事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苏北某县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他们头上有17个“一票否决”事项。
安徽中部某市,某区政府将“控制住宅油烟”列入“一票否决”项目;有的地方,报刊征订、档案管理等工作也要接受“一票否决”。苏北某县某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信访和城建工作全部纳入“一票否决”。去年镇上一户人家因为合同纠纷去省里上访。“结果不仅是上访问题,也是城建问题。年底进行了两次“一票否决”,一年白过了。”
此外,对基层干部的畸形“一票否决”考核还有很多。安徽某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至少签了20多份责任书,“多到记不清了”。很多责任书明确表示与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际上是“一票否决”的延伸。还有干部介绍,还有专职目标责任书,军令状,保证书。
“一票否决”为什么会被滥用?
记者发现,一些“一票否决”的考核设置多年不变,不管实际工作如何。一位基层计生干部说,在放开单独二孩的今天,“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在很多地方仍然沿用旧的考核制度。比如,在育龄妇女自愿环扎、结扎等新规下,仍将环扎率、结扎率作为考核项目,引发群众不满。
还有地方无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一刀切设置“一票否决”项目。记者发现,一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县出台招商引资“一票否决”,要求全员外出拉项目。当地一位干部说:“这不是脱贫的主业吗?”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认为,“一票否决”之所以被滥用,是上级部门不愿意想一个更实际的考核办法,推卸责任,转移压力风险。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律学院副教授欧阳爱辉表示,“一票否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完全贯彻依法行政的思想,没有有效构建科学的基层政绩评价体系和指标。另外,个别部门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今年以来,不少地方积极为基层群众减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7个省市出台文件清理“一票否决”问题。安徽、四川等省明确提出,非中央规定或省级党委政府批准的“一票否决”事项一律取消。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