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水旱蝗汤?
以前,每当我们要描写旧社会中原人民在天灾人祸和阶级压迫的双重煎熬下的悲惨生活时,总是免不了引用当地流传的一句八字民歌“水、旱、蝗、汤、河南四废”。其中之一,唐,往往被等同于唐的领导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驻扎在这里。这种充满阶级分析的认识非常正确,不可否认,但它也掩盖了另一个与其寓意正好相反的社会现象,即自然灾害与农民反抗的密切关系。通过这种联系,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反抗和农民起义有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朱新帆先生在《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点》一书中提到:“河南人把土匪叫做‘老汤’。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一提到‘老汤’,脸色就变得苍白。”从这个角度看,上述民歌中的“汤”字很可能就是“老汤”,原意是土匪,而这首民歌很可能早在抗战前就广为流传,揭示了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与土匪活动的关系。
可能有人会认为,即使民谣中的“汤”字是土匪的意思,也不代表自然灾害是土匪滋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充其量只是说明了水、旱、蝗、匪之间的平行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土匪的身份来源。从词源上看,河南人为什么称土匪为“老汤”也有线索。因为清末民国时期,大批青年农民常年在土匪最频繁的豫西南山区劳作,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就被招募去维修、保养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这些人在当地被称为“建筑商”。一旦工作减少,无事可做,工匠团队就很容易变成帮派土匪,以至于他们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庐山方言中,土匪统称为“帮将”。谐音和谐化为“汤”字。从工匠到将军,再到老汤,无疑说明了农民与土匪不言而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