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渔鼓的历史渊源

渔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起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教歌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精神,称为道情。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中所唱的韵文,又称道歌。自古以来就有渔鼓和简易板唱的记载。《道情》中的一种诗赞主流流传到南方,是一种宋白交替的说唱道情,即《渔鼓曲》的前身。曲牌体在北方的传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戏剧和一种道教戏剧,它与裕固族的道教戏剧有很大的不同。

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在传统的道教故事和传说中,道教的八仙都有自己的修身护道的法器。张,一个人,骑着一头倒挂的驴,手里拿着一个渔鼓。渔鼓的歌词是:“竹板敲,渔鼓响,张骑在驴背上”,可见道教与渔鼓的关系,可见渔鼓在道教中的作用及其悠久的历史。

柞水,位于汉水源头的主要支流,在古代是“南方第一城,秦楚咽喉”。早在商代初期,人类就已经在境内繁衍发展。唐朝末年,秦岭南北开辟了几条通道,成为岭南货物进入古都长安的唯一交通大动脉。柞水位于一个偏僻的地方,它坐落在林莽的山上。也成为各省民众躲避战乱相对隐蔽的地方,迁往南方各省的人数越来越多。据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移民甚多...他们来这里占山为王,开垦土地的人络绎不绝。”各省移民迁居柞水,也带来了渔鼓戏。如今,柞水的渔鼓、山歌、山歌是汉江流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