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唐、宋、明、清五代墓葬在葬制和葬式上。
秦始皇陵是最大的。墓地坐西向东,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两道夯土墙。斗形坟在内墓园右侧,睡堂基址在左侧。在墓地内外发现了许多墓葬和埋葬坑,包括兵马俑坑。
西汉十一座陵墓,除了文帝陵和宣帝凌渡在Xi安东南郊外,其余都在渭河北岸的咸阳遗址上。渭北的九陵和凌渡有重叠的斗形墓,其中最大的是汉武帝茂陵。温蒂巴陵“因山而藏”,没有坟墓。当时的慈禧太后不同于皇陵,是用夯土墙围成一个平整的方形陵园,后来的陵墓也比皇陵小。西汉墓葬附近有陪葬墓,现存最多的陪葬墓是高祖长陵和宣帝凌渡,各有60多座。咸阳杨家湾的两座长陵可能属于周波和周亚夫。霍去病墓,就是和茂陵合葬的墓。从高祖到宣帝第七陵附近,也有供奉墓地的灵异遗址。东汉陵墓在汉魏洛阳老城附近。除了原来的光武帝陵墓是北宋传下来的,其余的都不能确定。据记载,东汉陵墓墓前建有石堂,有石刻。这个规定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们的遗骨还没有找到。
曹魏和西晋陵墓也在汉魏洛阳老城附近。因为当时提倡薄葬,“因山为身”,既没有树封,也没有睡堂,地上也没有痕迹。晋文帝重阳陵和晋武帝杨君陵的位置已基本查明,其他西晋曹魏墓尚待发掘。东晋陵墓在南京附近,至今仍是群山环绕。没有坟墓,有的坟墓很小。
南朝墓葬的显著特点是:一是墓地的选择受相术的影响,方向差异很大;二是陵前有一条长长的神道,上面列着石兽、石柱、石碑。和陈的墓大多在南京附近。南齐和梁潇的墓葬多在丹阳灵口镇。陵口有一对大石麒麟,是齐梁陵总入口的标志。一般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发掘了五座南朝墓。山坡上开挖大型单室长坑,墓壁多为花纹砖,填好后仍将墓穴抬高。
北朝墓葬发掘后,仅发现大同房山北魏文明皇太后冯的永久陵墓。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墓位于洛阳河西北邙山脚下。孝文帝长陵、文皇后高陵、竟陵相对清晰,其他遗存未能发现。河的东面是皇妃和其他贵族的埋葬地,由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与长陵的距离由近到远。这种布局保留了早期氏族埋葬的遗产。
唐代高祖至熙宗的十八陵都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唐高祖仙灵的形状像汉墓,它仍然是一个斗形墓。唐太宗的昭陵改在北山南麓的弓玄宫,被封后没有再建墓。此后,大部分唐墓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墓地的布局也由昭陵规定,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南门有祭祀用的祭堂(睡堂)遗迹。在南门外的神道两侧,有10多对石俑、石马、石鸵鸟、石手表,其中一些还有樊奇台的雕像。在墓地南面相当远的地方有卧室(夏宫)的遗迹。保存最完整的石雕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昭陵(167)是保存最完整的随葬墓,其次是咸陵(67),历年来也有一些发掘。
在五代陵墓中,发掘了南京南唐二陵、成都前蜀王剑墓和后蜀孟知祥墓。他们沿袭了唐陵的一些制度,但规模较小。
珙县松陵的北宋八陵,都有重叠的斗形墓,陵园布局沿袭唐陵寝制度略有变化。主要区别有:恢复了唐以前帝后异陵制,后主陵葬于陵西北,规模较小;夏宫建在陵墓的西北方,在侯伶之前,不同于唐陵的西南方。神道石雕的品种和数量有所增加(一般陵墓23对,侯伶10多对),组合和造型更加定型。南宋第六陵“苍宫”位于浙江绍兴。宋亡后,毁于一旦,无迹可寻。
廖玲和凤岭分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辽陵地面建筑被金兵破坏,布局不详。只知道是山上的陵墓,前面还有一座庙址。金陵位于北京西南郊的大方山脚下。它毁于明代,现在正在调查中。布局还有待确定。西夏陵位于银川市西河山脚下,其布局与北宋墓葬有很大不同。
明清时期的陵墓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坟墓不再是重叠的桶形,而是一座平圆形正面建筑的宝城宝顶式。坟前墓地为竖长方形,扩建了享堂,取消了寝宫(下宫)。南京的十三陵,北京的十三陵,沈阳的涪陵和昭陵,河北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这种格局。不同之处有:明代皇帝葬同陵,清代皇帝葬异陵;明十三陵赏殿叫灵恩殿,清陵叫龙恩殿。清代,在灵丘宝城和方城明楼之间建有月牙城。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将陵墓集中在一个总墓地。明永乐皇帝长陵、清顺治皇帝孝陵和雍正帝泰陵即大红门陵前设置神道和石像,其余陵墓不再设置。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发现的墓葬数以万计。一些显赫的家族拥有同一个墓地,地面有高大密封的泥土,形成了范围广泛的墓葬。重葬之风有所减退,随葬品多为随葬品。不同地区的墓葬形制不同,尤其是一些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各有特色。
秦代和西汉初年墓葬中的埋葬制度,自商周以来仍沿用,即在一个有墓道的坑的竖孔中建造一个木棺室,墓主的棺室在中间,周围放置随葬品,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在西汉中期,一些王陵,如河北满城的中山王静墓,在悬崖上钻了巨大的多室洞穴,并在其中建造了木瓦房。在其他王子墓中,围绕着穿土而过的木质结构宝物,增加了一个“黄香肠拼图”。
自汉代以来,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常见的墓葬多为结构简单的土洞墓,流行已久。同时出现了几种新的墓葬制度:①空心砖墓。战国晚期开始出现用空心砖砌墓,并在西汉时期流行。(2)砖墓。用小方砖建造墓葬,西汉中后期出现在中原和关中地区。东汉以后开始流行,成为全国各地普遍的墓葬制度。许多墓葬绘有彩色壁画,包括天象、四神、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车马、宴饮等。(3)石墓。用石刻建造的坟墓的结构和布局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子。西汉末年开始出现,东汉盛行,主要分布在山东及江苏北部、河南南阳、湖北襄樊、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河南密县大湖亭汉墓,砖石结合,既有画像石,又有壁画。此外,砖墓和崖墓在四川省很受欢迎,画像都是死印的。题材有收割、狩猎、采桑、卖盐等生产商业活动,也有宴饮、跳舞、骑马等生活场景。乐山附近的马号崖墓保存了200多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年代从东汉到南北朝。一些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采用特殊的埋葬习俗,如川南的悬棺。人们被埋在棺材里。
魏晋以后,贵族官僚的墓葬布局简单,面积缩小。一般都是单间,规格高的有前后间,很少有多间。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墓葬较长,靠近墓室的部分挖成地道,顶部开几个天井,象征大宅院落的层次。墓室砖面和墓室两壁绘有壁画,有墓主、男女侍应、士兵和武装骑手,也有四神和天文人物。北宋、辽金时期的墓葬,墓葬由方形、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边形,用雕花砖建成仿木结构建筑结构。刻砖和壁画的内容大多与前代相同,都是灯红酒绿、歌妓乐的场景,有的墓还有杂剧的题材。
至于随葬品,西汉中期,日常用品中增加了陶器随葬品,东汉时期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南北朝以来,随葬了大量的礼乐俑,并放置了方形的石碑墓志。盛唐时期普遍使用三彩陶俑。墓中有数百甚至数千陶俑,墓主人地位很高。宋代以后,许多瓷器随其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