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由来

初唐时期,广东肇庆东郊克山段曦一带出现了以摘砚和端午制作为生的劳动者。这里,向东流的西江穿过峡谷,直奔南海。四面环山,气势磅礴,岩石厚重。水岩(老坑)、坑梓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端岩名坑中的宣德岩,散落在这如画的环境中。制作的端砚已逐渐成为肇庆特有的工艺品;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达官贵人帝王欣赏。到了宋代,端砚石被列为“贡品”,名扬海内外。

端砚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石头特别嫩、纯、细腻、润、实、紧,用它做成的端砚具有会呼吸、磨墨、不损墨、冬天不冻的特点。也和开采生产的艰辛有关。举世闻名的一方砚,要经过检测、挖掘、运输、选料、整理、设计、雕刻、打磨、水洗、组装等十余道艰苦细致的工序。开采砚台不能机械操作,只能手工操作。历代采石工人顺着石脉走向,自然挖深,从节理处凿出。挑选出来的砚台能有30%到40%被利用的很少。隧道向下倾斜,蜿蜒曲折,工人进出都要蹲着弯腰。在某些地区,只有一个人可以裸体爬行。古人云:“老坑爬坑斜,采石人隔三差五赊账。”砍紫云不算奢侈。"

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刻,其造型风格多姿多彩,从初唐的实用到明清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进入了国家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园中的一朵奇葩。来肇庆旅游的中外游客,都以拥有一块精美多彩的广东砚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