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发展史的顺序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2003年我国水泥年产量达到8.6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全面描述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的书。

中国水泥历史时间跨度短,但内容庞杂,对她的研究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承担或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退休后,出于对事业的责任感,笔者抽空对我国水泥的历史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索,现将成果整理成书,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水泥行业的发展。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述中国水泥的历史,作者把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过程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史和世界水泥发展史的进程中,注重历史的关联性和继承性,以及历史的经验。

水泥是建筑用的胶结材料。中国古代曾有过建筑胶凝材料的辉煌历史。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如何用“白石膏”绘制洞穴,然后学会用黄泥建造土坯墙。到公元前7世纪,石灰开始出现。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名叫“三泥”的建筑材料。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停滞,我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似乎止步于“三土”阶段。在欧美国家,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最终发明了硅酸盐水泥。相应地,水泥工业发展壮大,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当时中国从国外引进水泥和生产技术,当时很多人称水泥为“水泥”。

中国水泥工业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事件有关。清末,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世界列强纷纷侵略中国,进口货物,开设工厂,大肆掠夺,包括进口水泥,在中国开设水泥厂。清末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促进了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20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日本水泥资本随着日本侵略的入侵进入中国,一批日本水泥企业建立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列强热衷于内战,无暇顾及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于是中国的民族水泥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民族工业遭受挫折和破坏,由于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敌后的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生产了一些小型水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后,一切都是一片废墟,大量的水泥企业建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现代水泥企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水泥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低到高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立窑、湿法回转窑、日产2000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和日产5000吨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在每一个发展层次上,基本都是先购买国外成套技术设备,再自主研发,设备国产化,最后实现全国普遍推广。中国水泥史上设备国产化进程有四个里程碑:昆明水泥厂(后更名为云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产设备窑厂建设的里程碑;湘乡水泥厂(后更名为邵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是用国产设备建设湿法回转窑厂的里程碑;江西水泥厂(后更名为江西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是采用国产设备建设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工厂的里程碑。安徽海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工艺厂是国产装备的里程碑,中国水泥工业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

从经济体制的变迁来看,中国水泥工业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民族水泥工业,不仅被肯定为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础,而且其融资方式、领导体制、市场竞争等也得到肯定。对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水泥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水泥企业大多采用技术落后的湿式窑和立窑,但它们是我国现代水泥工业的基础,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一大批以新型干法预分解窑为标志的新一代水泥企业。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是当代最先进、最可持续的水泥生产方法。为适应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国水泥工业正面临着用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淘汰湿窑和立窑的历史任务。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石,水泥行业主要由众多水泥企业组成。在历史进程中,中国水泥行业经历了企业的兴衰,有的企业诞生或壮大,有的企业消亡或衰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有的企业兴盛,有的企业衰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海螺股份为代表的一批水泥骨干企业不断创新、奋进、茁壮成长,成为时代的幸运儿。本书介绍了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和成就,用专章描述“海螺”和“山水集团”,其他企业则在相关章节描述。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水泥的历史是由千千成千上万的中国水泥工人书写的。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民国时期在水泥行业叱咤风云的“水泥大王”王涛;民国初期发展水泥工业的总指挥、“布”部长赖;刘功成,水泥界的传奇;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现代水泥工业的旗手郭文叁,等等。相关章节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成就。

这本书以“发展史”的名义献给读者。虽然作者尽力多方搜集史料,但由于能力和条件所限,搜集到的资料还不够完整,对一些发展过程的叙述也不够全面完整,评论难免有失偏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书中的史实是根据文献、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附录中按引用顺序列出了所用材料的名称。

学历史可以让你理清思路,温故而知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王延谋

165438+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