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国通史纪录片71集(解说)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拥有2000多万人口,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历史,800多年的历史。元朝时,它的名字叫大都。这是一座元代的繁华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破旧,只有这些顽强的榆树给这里带来了一点生机。它是元朝的首都。两个城市,两种命运,一个是家喻户晓,一个是鲜为人知。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个城市曾经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从13世纪开始,元朝依靠这两座城市建立了基本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每个皇帝都在这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巡视:春天从北方巡视都城,秋天从南方返回都城,以此类推,年复一年,大都和杜尚,两个都城两个城市,形成了元朝帝国的两个神经中枢。
这是农历1289二月十七日,袁大都再一次从寒冬中醒来,冰雪消融,春寒料峭。建德门外,数百名官员聚集,鼓乐齐鸣,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准备从这里出发,向北进军。游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头大象拉的大象战车。这些忽必烈在缅甸作战的战利品成为了皇帝的坐骑。象蹼裹着狮子皮,四角插着彩旗。每头大象都骑在它的背上,引导象网前进。骑大象战车的是元朝皇帝忽必烈。随军人员包括禁卫军、后宫家属、文武官员和文人。从这一天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了800多英里,来到了元帝国的另一个首都开平,皇帝将在这里度过整个夏天。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两京巡行”制度。那么,忽必烈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在两个首都之间来回奔波,在这茫茫大山丛林中消耗皇帝宝贵的精力呢?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没有自己的官方首都,而是在切滦河、南河、土乌拉河三河源头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四大耳朵。直到第二任可汗窝阔台即位,也就是公元1235年,才在鄂尔浑河畔修建了哈拉和临城,作为蒙古的首都。此后,经过和芒戈两大可汗,哈拉和林都被视为蒙古的首都。直到主管汉人事务的忽必烈登上大汗位,蒙古政权的统治中心才南移。
魏健:元朝首都的建立应该说是很多机遇造成的。一个是蒙古人强大后,需要南下沙漠,到汉朝统治。此外,忽必烈身边还有一群许多不同民族的谋士和武将,其中有汉人,也有契丹人。首先,他们想在汉朝附近聚集力量,有个活动的地方。所以他们在金莲川这里建了一座城。
刘是忽必烈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他曾经当过道士,后来出家了。他博览群书,通晓易经、天文、地理、法历、道术。开平市位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上,北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东部和西部是开阔的草原。每到夏天,这里到处都是水草和金莲花,所以被金世宗改名为金莲川。
公元1256年,在刘的主持下,开平新城破土动工。道士坐礼五天五夜,随王宓官员到各地,将金龙玉书抛入名山大川,开平府很快建成。公元1259年,蒙古可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战死。第二年,即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此召开胡力台会议,宣布了大汗的地位,从而建立了元朝的大一统,开平成为忽必烈统治的政治中心。开平城随后被扩建为名副其实的皇城,一座雄伟壮丽的草原城市——元上都。
建成后的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个城市组成。外城和皇城是方形的,宫城略呈长方形。外城建筑具有蒙古特色,城墙用黄土板砌成,北部是供忽必烈涉足的皇家园林。南方有官署和作坊,也有老人按蒙古旧制度举行重要的庆功宴。皇城内街道整洁,衙门、寺庙、道观等建筑错落有致。东西两侧有厢房,西关是商业区,市场繁华,东关靠近皇城,会计室星罗棋布,是前来朝觐的君王安置各部的地方。
宫城位于城的东南角,四角各有角楼,东、南、西各一座,城外有一个平坦的广场。宫城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中国式的。核心建筑是气势恢宏的大安阁,是以宋代汴京被拆的西春阁为材料,按照西春阁建造的。据说汴京惜春阁拆下来的木材有“数万”之多,水陆运输到开平非常昂贵。这也是忽必烈访问朝鲜、讨论政治、会见大臣和举行其他重要仪式的地方。
刘晓:他在建都城的时候,结合了中原都城的规划和蒙古草原的一些特点,所以是双重都城。当时的首都真的很繁华,各种肤色的人,世界各地的人都在,然后大家互相交易,包括其他的交流方式。它应该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地方。
魏健:建元1260年统一。统一元年,大元朝1271年,十一年后。所以在这十几年里,其实在商都叫开平,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临时首都的作用。当时蒙古人四处征战,不断扩张地盘,威望大增。但是在他逐渐安定下来之后,尤其是汉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之后,忽必烈开始注重整个国家和制度的稳定,汉朝的经济发展对北方有很大的诱惑。所以你要发展,离不开汉地的经济,而他的国家未来的发展就靠这个地方,所以他必须有资本才能当资本。
其中大部分的位置很快就确定了,就是当时的燕京,名字叫大兴。燕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燕国古都虞姬。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一直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到了忽必烈统治时期,这里的名字早已由晋中恢复为燕京,忽必烈选择此地建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忽必烈在开平登上可汗位一个月后,他的弟弟阿里布格在一些蒙古国王的支持下,宣布继位可汗。经过兄弟二人长达五年的汗位争夺战,燕京成为汉朝北方重要的兵站,进一步凸显了汉朝建都的必要性。
公元1263年,忽必烈正式定都开平,在燕京另建政治中心。元朝至元元年(1264),燕京正式定名为中都。但新中都不能在金代中都的基础上建设,因为蒙古军队在1215年占领后,金中都已经是一片废墟,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城市供水也出现了问题。
刘晓:它(金中都)在西边的荷花池附近。水量不大,但不适合大都市未来的发展。最后选择了金中都的东北部分。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原来有晋朝的离境,也就是皇帝的离境,水系非常发达。而且这个离宫和琼花岛一样,在建都之前就已经修过了,所以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张是非常合理的。
琼花岛,位于今天北京北海公园内,原为晋代离宫,岛上建有著名的广寒殿。公元1261年,忽必烈下令修复琼花岛上的广寒寺,元帝国新都建设的准备工作开始。广寒寺曾经是整个新都的制高点,建筑宏伟。它可以俯瞰西山,欣赏首都的美景。可惜这座宏伟的宫殿在明朝万历年间轰然倒塌,从此再无踪迹可寻,只留下一个忽必烈曾经使用过的巨大酒坛,存放在北海的成光殿和圆堡。这个名为“鄙视山与玉海”的酒缸,成为了大多数城市建设的历史见证。
元朝4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修建中都新城,元朝8年(公元1271年),蒙古正式将国家命名为“大元”,元朝9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将中都新城命名为大都,大都新城正式成为首都。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忽必烈受到众王公大臣的尊崇。
元代大都继承了元代皇宫、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的布局。它的总设计师仍是刘·。设计理念主要来源于李周的《考试之书》,呈正方形,每边九里,每边三门。九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都的设计也严格遵循前朝、左祖、右社的整体布局。在今天的北京,元朝的遗迹非常有限。然而,研究元朝20多年的研究员王刚告诉我们,忽必烈下令修建的大都城规模应该非常宏大。
王刚:这是元朝城墙的遗址。当初建大都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这种土墙。现在我们的位置大概是在青门的位置,也就是元朝西墙北侧的这堵墙的大门。原来的墙很高很宽,宽高比大概是三比二。文献记载称之为六十里城边,规模可以说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北京。它甚至比明朝修建的北京城墙还要大。
元大都的外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底部较宽,逐渐变窄,宽高比顶部为3:2:1。为了应对多雨的夏季,城墙上设计了很多排水设施,还一度用芦苇衣覆盖。整个城墙周长28600米,城墙周围有11个城门。
陈高华:元代很多诗都提到哪吒,大都市,三头六臂,三头,南三门,东西六臂三门。这是六条胳膊和两条腿,属于北方的两个门。它是根据哪吒的传说设计的。可能和当时人们认为哪吒是守护神有关,所以大多设计成哪吒形象的象征,做了十一扇门。
王刚:在阴阳理论中,单数属于阳,双数属于阴。所以北门,因为属于阴侧,宋代有四门,元代有偶数。这很好。从制度上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这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与传说中三头六臂两脚哪吒的形象不谋而合。就是这么一个形象,所以当时元朝的人写诗的时候,提到的多是哪吒城,这是传说和现实的都城制度的巧合,或者说是传承中的偶然因素。
宏伟的大都城历经20多年才竣工。整个大都城坐北朝南,以积水潭东北岸的中央平台为基准对称分布。中央平台有一亩见方的面积,是刘量出来的城市平面布局的中心点。南侧有一块刻有“正中之台”字样的石碑,从南面的老金口河(今长安街)一直延伸到西面的积水潭为半径,向东西两侧对称展开,确定整个城市的四面,这在中国都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过,中央平台虽然是整个城市的中心,但并不是皇城所在地,而是元代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两座建筑——钟楼和鼓楼。
王刚:钟楼和鼓楼在元朝时是整个城市的中心。这种规划设计始于元代。是当时人们对整个城市的观念的反映,也就是社会的发展。应该按照自然界的发展和天体的发展规律来操作。就是这么个想法。所以在那个时候,他把这个天,其实和天有关的钟楼和鼓楼,放在城市里最重要的位置,甚至高于皇权。
元朝的皇城和宫城和今天的北京不一样。皇城由以以太池为中心的三座建筑组成,北面有皇家花园,被整个皇城水系环绕。不过宫城的面积没有今天的故宫大。它位于皇城的东部,在城市的南北轴线上。宫城的主要建筑分为两部分,南面的大明殿和北面的延春阁。大明殿是朝廷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皇帝登基、元旦、生日庆典等重大事件都在这里举行。大明殿后面是延春阁,你们称之为延春殿,是举行佛道等宗教仪式和宫廷宴会的地方。
在今天的北京,胡同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很少有人知道胡同这个词,它原本是蒙古的水井的名字。在此之前,中国首都的大部分设计遵循方时体系的规则。高墙是人们的居住区,而商业和贸易区是专门设置的。这种格局直到北宋才被打破。一开始,大都完全打破了方墙的设计。
王刚:蒙古游牧民族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他们一定会打破城市广场的束缚,但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治上的考虑。一个是居民的活动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他们会很容易压制人民的反抗。与此同时,大都城也开始了作为都城的转变,也就是从方形体系向街道四合院体系转变的过程。现在北京东西城的很多胡同、四合院,基本都保留了元朝的老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宽阔的街道和纵横交错的胡同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交流,交易变得异常容易。这里常年居住着40万到50万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雇佣的士兵、旅行者、外交使节、传教士和工匠,他们说着各种方言。波斯、阿拉伯、朝鲜的商人把马匹、人参、亚麻贩运到大都,再把各种日用品、纺织品、书籍贩运回来,使大都成为中世纪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这一切的正常运转,源于元朝的一个重要规划设计,那就是水系。元代的水利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是引人注目的。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不仅勾勒了元代水利的大致格局,还编织了一张使大部分地区繁荣昌盛的水网。
王刚:这个高粱河的水系,包括大都市用的水,包括现在通惠河的水运,从通州到大都城的各种物资的运输,都走这个水系,所以当时江南的船只可以一路通过运河运到积水潭的水域。这是我们通惠河的一个闸门。在元代,木门最初是建成的。木门修好后,时间久了就腐朽了。它腐烂后,变成了一扇石门。现在已经700多年了,这个石门还保存得非常完好。京杭大运河,包括汇通河和雨荷河,在其他河流上也有这样的闸门。
金水河和太液池构成了皇宫水系,而由高梁河、海子河、通惠河组成的输水系统和遍布全城的水井满足了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大部分立体供水系统不仅满足了几十万人的日常需求,而且使大部分种类的货物运输成为可能,实现了南北文化乃至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
此时,元上都也已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繁华的经济中心,这里有发达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交流市场,也是内地向岭北省运送粮食等物资的最大中转站。这是草原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以上述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邮路上,有匆匆赶往上都朝觐元朝皇帝的外国使节,也有来自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僧侣、商人、工匠和艺术家。元都、元都、元帝国两都,都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自忽必烈以来,元朝皇帝每年都往返于两个首都之间,轮流处理国事。这个系统被称为“两个首都”。
陈高华:忽必烈开始建大都的时候,中亚的一些蒙古贵族专门派人质疑他,说我们蒙古人一直过着草原生活。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大都市而自己不回草原?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典型反映,与忽必烈的政治理念相冲突。按照大多数蒙古贵族和成吉思汗后代的说法,他们认为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是他们的传统,也是他们的观念。
魏健:你是一个蒙古男孩。我们用这种管理草原的制度,所以你们用汉族家庭的礼仪和制度。这个汉家的事情,你违反了你祖上的家法,是不能融合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压力也很大。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我在蒙古高原和草原上留了一个都城,一来拉拢这些心怀不满的蒙古国王,二来他也有了统治北方的根据地。
对于草原人来说,靠野草为生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获得政权后,他们也经常实行一种叫做四季博纳的制度,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营地,处理政务,训练军马。这种制度从蒙古时代到蒙古可汗时代仍然保持着。直到忽必烈在开平建都,蒙古的政治中心才真正确定。
魏健:忽必烈不可能放弃商都,而商都是他发自内心的龙兴之地。所以很多蒙古皇帝继承皇位的时候,都要去上都。至少六帝继位商都,这是正统。所以这些事情综合起来,决定忽必烈进行两次巡视。另一方面,他为政治、军事、经济需要保留了一个地方,所以他每次去,都有人把它当成颐和园,避暑山庄,其实不然。
这样,从忽必烈开始,就成了元朝皇帝的重要任务。每年仲冬刚过,浩浩荡荡的队伍就会从德胜门出发,沿着固定路线前往商都,然后在秋天从商都返回大都。皇帝出巡吉祥的日子,更像是大都、上都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大都,六月十五在商都,都会举行盛大的迎佛仪式和游行,称为巡帝都。皇帝,他的皇后,公主,朝臣和侍从都穿着华丽的服装,坐在彩色的阳台上观看表演。富商们争先恐后地拿出他们珍贵的珠宝,互相吹嘘,游行队伍长达30多英里。参加仪式或游行的有5000人,所穿的衣服和所装饰的道具都是朝廷赐的,所以队伍看起来漂亮整齐,可谓“珠联璧合,奇装异服”。两国首都之间有四条旅游路线:驿道是一般官员和商人的主要通道,有11驿站。东路有两条,一条是监察御史和军队,另一条是皇帝专线,也叫“战车路”,西路是皇帝返回南方大都会的路线,也叫东到西。
从事考古研究的魏健教授正带着他的学生进行田野考古研究。他们的出发路线基本上接近于元朝皇帝北巡都城的路线。魏健教授曾参与20年前元大都的考古发掘,他特意在这次考古研究的路线上设置了两个都城的遗址。
魏健:目前我们的遗址是河北固原小红城子古城遗址。这里是元代察汗淖尔宫所在地,这里是东西御道上来合围的地方。所以当你回头或者向上的时候,你必须在这里折叠它。除了中心以北的地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从蒿草中升起的大殿,很明显前面的和后面的都是中国元朝的建筑,都是正面对着朝廷,背面对着百姓的宫殿。一般是工字形,中间有腰,腰比较细,然后前有厅堂,后有厅堂,所以这是一个主庙遗址。
巡行路线的营地大多设在这样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不仅可以停止渔猎休息,还可以在营地处理政务。皇帝访问两个首都,中央机关的主要官员也需要陪同他讨论国家事务。一些重要的官家在商都都有分支,在商都待了近半年,夏天管理事务,政治事务只留中书,留右(左)处理共同事务。
魏健: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征服世界。事实上,元朝本身似乎在武术上更强,但他们并没有抛弃这种文化,对这些文人非常友好。他们还经常把他们放在帐下,为他们做一些诗和歌曲,特别是当他们都在幸运的旅行中,他们被称为随行诗人。现在有专门的诗集《随侍诗》,描述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随侍诗了解到很多关于元朝的历史。
从各种文献统计,元代有关北京之行的诗歌有近千首,主要描写皇帝驿道风光。虽然传世佳作不多,但这些诗歌已成为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此时,商都的水草还未绿,但随着皇帝巡捕队的到来,这里很快就热闹起来。军队扎营,人们开始为这个首都数万人半年的生活和贸易做准备。草原、西亚、欧洲的各路使节已经在前往首都的路上。
魏健:我们现在在元大都外城的西北角,西北方向大约一公里处。这个地方是龙岗的一部分,叫哈尔滨上泰敖包。北面和西面的地方叫西山敖包。敖包下面是元代两大著名粮仓之一的万应仓,另一个仓房叫广济仓,就在东面。它的布局和万应仓一模一样,也是存放粮食的地方。在北边小山下的这个区域,我们发现了两个营房,指挥系统、储存系统和生活系统。房子一排排的很整齐,就像现在扎人整理的房子一样。当时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每家住四个兵,大概可以住八千人,但是驻军大概有两万人,包括汉军和蒙古军。
荒芜的商都城很快变成了十万人聚集的大都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从这里开始,一年中最盛大的祭祀、宴会、拜年、议政等活动陆续在商都举行。在今天的元上都,还有一个祭祀场所叫羊庙。这里出土的几尊石像见证了商都盛大的祭祀仪式。
魏健:羊庙遗址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因为这个地方发生了一起盗墓案。我们是来处理盗墓案的。结果挖完之后发现前面有四个雕像,其中三个是无头的,其他的都是完整的。第四尊只有脚跟前的部分,不完整。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石像。而这个地方,正好在元大都西北约35公里处,是元朝皇室祭天祭祖的地方。每年的七月初七,七月初九,他们,黄金家族,皇族,都会来这里祭天,祭祖。
大祭之后是一年一度的商都赛马宴,这不仅是一次盛大的宴会,也是蒙古皇室贵族讨论帝国事务的重要聚会。宴会结束后,一支庞大的巡逻队将从商都返回元帝国的另一个政治核心——元大都。
正是因为这种每年一次的往返,元朝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巡幸与两京之间的途中。
1323年,农历八月初四,英宗走好运后启程前往京城。当晚,扈从队刚刚到达西道扎营的第一站南坡,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坡之变”。贵族官僚以帝国历史学家铁如、畏学失发二人、帖木儿第一为首,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了英宗皇帝及其亲信。
公元1328年,泰皇丁去逝。一派贵族官僚在首都拥立太定皇帝的儿子为皇帝,另一派拥立图蒂穆尔皇帝在首都。双方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战火一时间蔓延到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场“两都之战”持续了近一年,最终元文宗获胜。这一时期,出现了元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三个都城同时并存的现象。
公元1307年,新即位的武宗在两个都城之间的要道望湖查都宫建立了新都。
魏健:公元1307年,海山从漠北南下到大都,继位。后来,这本历史书被称为元武宗。武宗继位后,很快就下令,在王虎查渡之地,王虎查在哪里?现在我们俩所在的这个地方曾经是他们俩过程中的一个驿站。当时大臣们都反对,但武宗坚持要做这件事,不管是大都在京师还是在京师,都和他关系不大。而且那些地方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甚至一些敌对势力,对他都是不利的。他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才能扎根发展,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建的首都。
武宗在位四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繁荣的都城,并没有彻底完成。近年来的考古发掘逐渐使都城的面貌清晰起来,都城的规模小于都城,但大于都城。整个城市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但不同的是,中都的核心宫城位于整个城市的中心,符合传统的基本建设布局。
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驾崩,其弟仁宗爱才教育巴丽李八大。他当即下令停止修建实际上只存在了两年十个月的中都城,成为元朝都城建设史上稍纵即逝的一段插曲。
就这样,元朝的历史在皇帝在两个首都之间的往返中画上了句号,首都维持了99年。公元1358年,刘福通红巾军出兵北伐,攻克商都,一场大火将繁华百年的要塞城及其宫殿化为灰烬。从此,元朝的巡都制度就停止了。
宫破草长,繁华的商都从此葬身草原,昔日的繁华终于成为回忆。
十年后,公元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麾下大将徐达率军北上,攻陷大都,改国号北平,中国历史再一次改变。
实行了近百年的元朝两都巡抚制度彻底终结。但是,元代的两京巡抚制度在巩固元朝政权、稳定局势、加强蒙汉联系、促进蒙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曾经的国际大都市元大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等,进行各种交易和交流。700多年过去了,北京历史悠久,举世瞩目。什么是起伏?什么是兴衰?什么是大浪淘沙?将大都、商都、商都两座城市的命运演绎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