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当今学术发展的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与融合的趋势加强。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强的知识渗透性,具有极其完整和广泛的历史审美价值。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科书中的审美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运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达到认识和欣赏美的目的,拓展历史的审美价值。

第一,历史包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

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纵观历史,人类为了进步与和平,致力于发展生产和科技,为了正义的斗争,致力于创造邪恶和震撼天地。从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原始文字,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的出现,直到今天汇集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书法,每一类文字的出现和演变,无不展现出生动美丽的历史画卷;每个民族的童年都是在传说和歌声中度过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一首最古老的诗歌,往往就是一个民族最早的历史。比如荷马史诗,反映了古代希腊人的历史,称之为“荷马时代”。一个民族最早的历史往往夹杂着许多英雄的传说、神话和爱情故事;原始舞蹈往往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而戏剧就是由原始舞蹈演变而来的艺术。小说、诗歌、民歌、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丝绸艺术、陶瓷艺术等优秀文化遗产,展现的历史和艺术之美;影响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所展现的震撼之美;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对人类历史发展起主导作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所呈现的思想和行为之美,如秦始皇的创造艺术、汉高祖的领导艺术、魏武帝的谋略艺术、唐太宗的用人艺术、宋太祖的执政艺术、元太祖的军事艺术、明太祖的制胜艺术、康熙皇帝的执政艺术等。促进人类进化,孕育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美;生产的工具从简单的木棒、石器到精雕细琢的玉器、青铜器、硬铁器,再到宏伟精巧的机器,在古代艺术作品中表现力量和劳动光荣的强烈的人类美,如建造古埃及金字塔的大规模劳动场面,以及原始人的音乐、舞蹈和戏剧,都表现了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美。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呈现的崇高和悲壮之美,如巴黎公社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浴血奋斗,具有无与伦比的壮丽之美。

第二,历史学科具有立体的审美价值。

美可以丰富生活,愉悦气质,启发思想。美育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使人的品格更加高尚,使人的灵魂更加纯洁,使人的精神更加振奋。

历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与文学、建筑、音乐、美术、书法、数学、心理学、环境研究、人口学、政治学等学科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其美育内容丰富而有意义。

首先,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学故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童话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的历史画面。历史知识的文学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美学欣赏的重点;民谣、诗歌等。既总结了理性的历史,又在激情的表达中洋溢着审美的特质;教科书中描述的劳动人民在历史上创造的绘画、雕塑、雕刻、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等优秀文化遗产,包含了大量关于美学的史料和丰富的审美感受。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历史教科书中阐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例如,大多数人类文明起源于丰富的水资源和气候。

土地湿润肥沃的大河流域,有着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繁衍的良好自然环境,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甚至恶化;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建筑材料、风格特征、结构设计和景物的分析,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既能树立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又能培养他们科学的审美情趣。另外,为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艺术加工过程和结果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美的品味。

历史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欣赏自然之美,赞叹精神之美,欣赏艺术之美,发出美好的感叹。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达到感受-审美的目的,并注意边缘学科的渗透,使历史的审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优美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设计、电化教育和美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

首先,美的教学语言是科学的。历史知识是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基于客观存在对过去的认识。教学中要使用真实的语言,根据史料进行逻辑表达,对历史知识进行科学的推论,不能华而不实。所以要注意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如数学、地理、生物、哲学等。

其次,板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应该具有艺术美,能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和享受。板书的形式可分为图解式、结构式、线索式、放射式、表解法等。

独特优美的字迹,优美的板书风格,鲜艳的色彩,生动的语言,情景交融,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潮中,由于历史的特点,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这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