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刚的抗战生涯

“九一八事变”后,举国愤慨,29军也是感慨万千。他自告奋勇通电抗日,提出“宁死于战火,不做亡国奴”。1933 65438+10月1日,日军入侵山海关,偷窥热河。决心抵抗,张学良向冀热边区增兵,二十九军奉命在冀东三河、蓟县、宝坻地区集结。

1933年3月初,热河日军铃木服部哲两个旅10000余人从平泉侵入喜峰口。3月7日,张自忠和冯治安到达遵化三屯营地。3月9日下午,赵随109旅到达喜峰口。日军也增兵,双方展开激烈交锋。当天,38师奉命救援喜峰口。10日,113旅在洒河桥至滦阳城一线集结。3月11,112旅转撒河桥。6月5438+02日,黄维刚到三屯营与冯、张会合,二师任命他为滦河右岸防御司令等职。此时112旅辖刘震三225团、23团,只有张宗衡1营参战。其余的留在张家口做冯玉祥的警卫,保护冯的安全。3月初至4月初的一个月内,112旅为喜峰口战场总预备队,负责在滦河两岸构筑工事,不参加喜峰口与潭峪之间的战斗。

4月4日,29军进行阵地调整,由黄维刚任第二防区司令员,指挥刘振三的225团和赵旅刘景山的218团,防守以滦河西岸撒河桥为中心的一个主要阵地。张宗衡的营由童泽光指挥,在河东警戒。4月7日,喜峰口正面对日军,大部分步兵在重炮火力掩护下,猛攻老婆山、艾尔岭一带的同泽轻旅阵地,终日奋战。之后109、112旅两面夹击敌军,半夜12,日军撤退。

4月10,冯、师长命令部队调整6月11日晚,黄维刚112旅225团与童泽光旅226团换防,黄、童互换指挥职务。4月12日,日军派出一个5000人左右的旅,进攻黄旅所在的警戒阵地。清晨6时,敌人用山野炮十余门,从二道坡子集中炮火猛烈轰击爱尔岭松树胡同刘震三团杜国邦营阵地。之后,3000多名步兵冲锋敌机,先攻占了爱尔岭前哨,再进攻松树胡同前线阵地。刘振三命令唐营长带领预备队增援,浴血奋战数小时,肉搏战五六次,未能挽回颓势。至中午,敌人攻占松树胡同一线阵地,进攻滦阳城二线阵地。张自忠命令童泽光旅增援,李带领九连步兵向敌进攻,敌暂时撤退。下午2时,敌增2000余人,猛攻阵地左翼。辖区官兵拼死一战,连续战斗数小时,互斗十余次。下午5点后,双方形成对峙。

此役,黄维刚在前线督战,禁止部队后退一步,并派人烧毁了换防时修建的临时桥梁,以示绝不后退、浴血奋战到底的决心。那一天,我损失了35名军官和500名士兵,营长杜国邦身负重伤,225团3营9连全部死于连长王云楼之手。因为敌人从后面进攻,所以伤亡很大。

虽然有喜峰口、古北口等精彩场面,但长城抗战以失败告终,《塘沽停战协定》将冀东22县划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不得进入。所以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给抗日将领颁发勋章的想法。直到1935,华北局势才微妙起来。国民政府为了稳定华北、西北地区的驻军,给当年作战的宋等49名各级军官颁发了见义勇为勋章,黄维刚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很多人写黄伟刚拿了两块奖牌。事实上,奖牌没有颁发给一个人是一种误解。误会的原因是黄伟刚曾经丢失过右青天白日勋章,成为补办的第一人。流传的“第二枚”青天白日勋章应该是重新颁发的那枚。

1936春天,天津市市长张自忠。112旅驻扎在小站和大沽。七七事变后,7月25日,38师师长张自忠赴北平与日军谈判,李文田主要负责平津军政。27日上午6时438分,李文田召集天津军政主要领导人开会。参加会议的有38师副师长、市警察局局长,112旅旅长黄维刚,独立26旅旅长,38师手枪团团长齐光远,天津市警卫总队宁殿武队长刘家鸾,市政府秘书长马等。因此被称为历史上的“七人会议”。

会议于7月27日下午10在1937结束。第一个决定是在日军兵力不足时主动出击。攻击时间定在29日凌晨2点。第二,选举李文田为平津各部队临时总司令,刘家鸾为副司令员,统一指挥三十八师和地方保安部队。第三,部署参战部队,保安部队第一中队攻占东站(今天津火车站),由宁殿武指挥。手枪团、保安队三中队和独立26旅一个营,在齐光远的指挥下,进攻广海庙日军兵营。独立团第26旅和保安队第2中队在李志远的指挥下进攻天津总站(现天津北站)和东局子日本机场。武警负责各个战场的交通疏导和引导;驻扎在远离天津的黄维刚大队是总预备队。第四,发动进攻的同时向全国发出抗日电。电报说“每天,每天,运送士兵,到处都有挑衅。”“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战,当即立誓与津共生死,温德尔·迪金森义无反顾抗日。”天津《伊势日报》7月29日全文刊登了电。

据时任112旅224团团长的张宗衡回忆。28日晚,驻守卤水贩卖的224团三营奉命开赴天津作战。驻葛沽一营派一个排渡河到军粮城,破坏了北宁路的铁轨,阻断了日本的交通。29日凌晨,天津战役打响。凌晨3时,海河大堤上的日本海军舰艇和20多门大炮突然轰击守卫大沽口的黄维刚旅阵地,猛烈轰击大沽炮台和造船厂。随后,10余艘敌登陆艇渡过海河,企图登陆并攻占大沽口镇。12旅官兵奋起反击。日军的炮击一直持续到下午天津战役结束,所以作为总预备队的112旅没能进城支援。

7月30日,112旅各部到达小站。7月31在车站休息。八月,我们沿着北涧河经过马场去了大成。

8月初,侵华日军分水灾和旱灾两种方式向驻地发起进攻。一路从马场顺流而下,从东面攻击车站。从北边一路坐车到小站。由于守站没有危险,黄维刚得到情报后,将部队从西面撤回八里屯,到西站为敌隐蔽。午夜时分,黄维刚所在的大队突然返回师里,用驻地群众捐赠的门板登上壕沟,持刀冲进小营盘,将驻地所在镇的50多名侵华日军全部击毙。后来部队撤至山东东阿、平阴。这时,38师奉命扩编为59军,黄维刚升任38师师长。不久,在解救石家庄的战斗中,他率部西进至河北省广平县,在邯郸与东进的日军会师。黄立即发动部队,迎头痛击日军,歼敌400余人,缴获大量战争物资。日军狼狈逃回。1938年2月,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企图由北向南进攻徐州。当时淮南的明光、池州、定远等地相继失陷,日军强行渡过淮河,河北的小蚌埠、曹老集等地也被其困住。38师奉命增援淮北,部队前往固镇迎击北方侵华日军。黄维刚的部队迅速进攻日军,打败了曹老吉和小蚌埠,迫使日军退回河南。3月初,日军坂原师团围攻临沂,形势吃紧。38师赶赴前线,昼夜行军180里,于02年3月12日到达临沂郊区。38师为夺取战机,当晚猛攻伊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插入坂源师后方,避开其装备优势,采取夜战、肉搏的战术,突入佛房头、沙岭子、独树头、太平台、徐家坪、陈家坪等六处敌军阵地,与之交战,一夜之间歼灭敌人2000人。3月13、14日,双方在伊河两岸反复厮杀,战况激烈。在三天的激烈战斗中,5000多人丧生。38师的排长、连长因为死亡差点换了,营长以上牺牲了很多人。3月15日,黄伟刚亲自上前线,晚上赤膊上阵指挥战斗。他在16年3月战斗到半夜,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再也无力抵抗,丢下1000多具尸体,仓惶逃往临沂以北50里的汤头。中国作战部队到东关屯、白塔、芦村与汤头之敌对峙。3月19,38师奉命进入费县。汤头在得到坂本旅增援后,大败敌军,卷土重来再次进攻临沂。3月25日,38师换马返回临沂。在临猗城西北,日军向敌军的侧后方发起了进攻,日军也全力还击。在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38师接连作战,浴血奋战。虽然伤亡一个接一个,但是士气十足,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英勇战斗。到31年3月,敌人终于支撑不住,向北撤退。临沂两战前后,半原师和半本旅全军覆没过半,阻止了他们的前进,为日后台儿庄的大捷奠定了基础。在这两次战斗中,黄维刚的38师(下辖3个旅)每次战斗都是首当其冲,牺牲惨重。战前全师15000人,战斗结束后剩下不到3000人。

1938年9月,38师转战河南信阳。此时日军分五路入侵武汉,直逼宜昌。其中一部溃退至安徽合肥和河南六安、潢川、固始、商城,三十八师转入潢川,阻止敌人西进。该师112旅在潢川东春和集与日军会师,经过迎头痛击,在潢川以东截住敌军。此时38师在左,180师在右。从颜加和到淮河,日军沿湟水左岸部署,阻止日军前进,使其多次进攻失败。9月底,武汉沦陷。三十八师奉命从孝感、花垣、安陆向京山、天门转移。1940年5月,黄启祥(第11军)、唐(第30军)、张自忠(第33军)分别在绥枣战役中作战。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战争打响后,唐布不战而退。在枣阳暴露敌人之前,张自忠的第74师、手枪营和一支骑兵部队于5月16日被日军包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张因人数悬殊而为国捐躯。5月17日,38师便衣队资中副官马得知张已死亡,黄维刚派便衣队持短枪取回张资中尸体。

1940年5月22日,跟随总司令冯治安安抚59军将领,报李文田为该军副总司令,张克侠为参谋长,黄维刚为59军军长。湖北荆门县安家集召集59兵团团长以上军官开会时,黄维刚说:总司令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牺牲了。我们要按照总司令的意志,继续为抗日战争出力,为总司令报仇,加紧整编军队,准备再次与日寇作战。七月,收复枣阳。隋、枣之战持续30多天,日军遗留尸体5000多具,无马装备。日军占领隋、枣、湘、樊、南阳的企图落空了。

1940 8月河南省邓县桑庄整训。59军为第五战区预备役,由总司令孙连仲指挥。65438年至0940年9月,黄维刚率部参加宜昌反攻。1941年,黄维刚率59军参加豫南鄂北战役。8月,日军约一个旅从花园地区进攻唐河、南阳。五十九军奉命在南阳以北地区阻击敌军,经过昼夜激战,取得南阳大捷。“七七事变”抗战以来,黄维刚司令员跟随张自忠将军转战南北,很少离开部队,导致积劳成疾,生活不能自理。1942年,上级派专机送他去重庆治病。冯玉祥将军听说后,经常带着食物去医院看望他,可见他对黄维刚将军的高度重视。据张克侠日记记载,1943年6月23日,第六战区通知军委将在恩施召开鄂西战役检讨会,要求总司令和集团军司令出席。冯治安和黄维刚都因病缺席,张克侠等人出席。7月3日,江召见了。蒋又问冯、二人来时有什么话,说是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今后,他们应该好好表现,努力工作。问及病情,黄的病情,说如果需要药,就供应吧……”。由此可见,黄的病情已经惊动了最高统帅。

稍有恢复,黄伟刚继续参加军事训练,战斗在一线,直到病情加重,突然高烧昏迷。不幸于1943年8月3日病逝于湖北南漳安家基金华寺守备场,终年46岁。据三十三团军报七月七日周刊特刊《参谋长吴地基等人电告黄死讯:特务总司令冯东友电告,黄前一周感冒,今天感染恶性疟疾...晚上8点体温升至465438±0.5度,9点升至465438±0度,8点突然出现呕吐、呼吸困难、脉搏等症状。

将军的遗体一会儿经过乌镇,一会儿经过翼城,一会儿经过襄樊,一会儿经过老河口,一会儿经过邓县。当时是沿途各路部队和当地群众牺牲的。在老河口,由战区参谋长许伊一代表李宗仁牺牲。当时黄将军没有长子,孩子才两岁。当时,黄伟权,也是黄维刚的老乡,一路上陪着棺材并感谢他。那年冬天,葬在河南项城市。随葬品中有一把日本战刀,一本由他批注的《孙子兵法》,还有冯吉祥将军赠送的金笔和手表。当时国民政府对他大加赞赏,提拔他为中将,并广泛宣传他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