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的特征

明清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杂剧相比,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音乐化、系统规范化和情节复杂化。第一,剧本容量增加,角色体系大发展。如《牡丹亭》55,《长生殿》50。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家行奇事,画奇人,抒奇情,设奇构,写奇文,用奇词,形成了一股文学浪潮。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各种体裁的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戏剧的角色也有了很大发展。明代王骥德《曲律论补色》说:“今南戏(即传说)有正命、近命(或小生)、正旦、近旦、老旦、外、终、净、丑(即中净)、小丑(即小净)。* * *十二个人,或者说十一个人,在古代是不一样的。”传奇歌词不再局限于一个主唱,而是两个人可以互相合唱或者多人合唱。比如《牡丹亭》里,杜丽娘(郑丹)唱的:“梦回莺飞,混沌一年四季照。人站小院深院。”侍女春香(铁蛋)唱道:“莫埋烟,弃残绣花线,今春如去年?”

到了明代中期,大量文人染指传说,使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渗透到传说之中。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以下面两首名曲为例:

无缘无故触犯王法,不用提防被罚,哭的触目惊心!转眼之间,游魂先去了罗森厅,那么为什么不抱怨天地呢?(《窦娥郑源龚郑好》)

原来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似乎都是送给那口破井和那堵残墙的。哪天是美景,谁开心?飞向黄昏,云,绿亭;风雨烟波画舫——金平人看到的就是这么便宜!(牡丹亭花园皂袍)

很明显,《窦娥元》的歌词质朴无华,《牡丹亭》的歌词清丽典雅,而且多为古典(引用谢灵运的散文和王的诗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明代传奇清丽的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浪漫情怀和意蕴有关,有利于文人抒发细腻含蓄的艺术情怀,展现委婉恬静的内心世界,使传奇歌词成为可以与诗歌、音乐比肩的艺术品种。但相对于元杂剧的自然语言,这不可避免地要以削弱其可演性为代价,于是很多优秀的剧本就成了一种“案头文学”。孔提出传奇语“宁不俗,不伤雅”(《桃花扇》)。剧评家王思仁说:“《桃花扇》的传说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雅多于实用,谨小慎微多于生动。剧中歌词很多,我们在书房吟诵,真的是满满的爱和文字;搬到台上来唱不一定能消化,这其实表现了明清文人剧的* *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