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莹:在杨开慧被处决前,毛泽东的保姆曾高喊“想杀我就杀我”。
当时,毛泽东仍在湖南军阀通缉的“激进分子”名单上,忙着穿梭于各大城市传播新思想。
怀孕的杨开慧被留在了长沙。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她帮助毛泽东处理一些文书工作,甚至需要继续大众教育运动和工人运动。
一时间,乱七八糟的东西扑面而来,让人喘不过气来。
杨开慧试图再坚持一段时间,最终选择和毛泽东商量,雇个保姆照顾他们母子的生活,让她安心工作,腾出精力准备第三个孩子的到来。
经过毛泽东的同意,经过多方打听,29岁的陈宇莹被介绍到1王路院。
那时候的陈宇莹,一口宁乡口音,短发,一双没有包裹的大脚,脸上带着淡淡的淳朴。
因为穿着亚麻凉鞋,即使已经收拾干净,她还是忍不住站在杨开慧面前。
而杨开慧看到陈宇莹的衣服时很高兴。
她拉着陈宇莹的手高兴地说:“将来我们会是一家人了!不要把我当你的主人,不要彼此不分上下,我们做朋友吧!”
“朋友”这个词对陈宇莹来说是陌生的。
在之前做保姆的十几年里,她见过雇主的冷眼,尝过卑微的滋味,受过肆意的鞭打...
她过去在地主家像牛或马一样。她什么都没说就干活,无缘无故就生气了。
陈宇莹从未遇到过如此善良、真诚、尊重和礼貌的雇主,当时她被杨开慧真诚的话语所温暖。
此后,被亲切地称为“孙姐姐”的陈宇莹一直住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家。
起初,陈宇莹按照她以前在其他雇主家的习惯,买完菜后给杨开慧付了账,并且不折不扣地得到了每一道菜。而杨开慧则制止了她的这种行为,对她说:
“孙嫂子,别一个一个的算了。你想说多少就说多少……”
这种信任是陈宇莹从未经历过的。她在杨开慧身上感受到了平等的尊重,在她心里,对这对善良的夫妻多了一份好感。主仆之间的心,彼此更靠近。
虽然她不识字,但陈宇莹知道毛泽东和杨开慧真诚而尊敬地对待自己,从不把自己当作仆人。
杨开慧不是被陈宇莹的单纯打动了吗?在后来的聊天中,杨开慧对陈宇莹说:“你知道为什么我和润之对你一见钟情吗?你脚大,头发短,一看就是穷。”
陈宇莹解释说,贫困家庭需要人干活,裹脚不方便,留长发更不方便。
而杨开慧却很欣赏这样一个没有脚,没有长发的女性形象:
“扎小脚,扎辫子,这是封建社会束缚和压迫妇女的东西,必须破除。大脚,短发,这样的女人多有活力啊!”
杨开慧的话让陈宇莹的心里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在旧思想中,女性穿小脚长头发是女性阴柔的体现,也是封建礼教下宗法社会“男尊女卑”习俗的产物。
在有新思想的女性杨开慧眼里,这些陋习是畸形的,是对女性的迫害。
她不仅自己宣扬自己的反对意见,还向身边的女性朋友传播新思想、健康理念,让孙嫂这样的农村女性认识到自己的美丽和力量。
在某种程度上,杨开慧可以被称为陈宇莹新思想的启蒙者——这对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来说是新的,这些话充满了尊重和欣赏。
有了陈宇莹的照顾,杨开慧终于可以专心帮丈夫做材料了。在毛泽东和杨开慧分开的日子里,他们互相写信,写诗,以减轻相思之苦。
每次杨开慧收到陈宇莹帮她取回的远方丈夫的来信,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坐在靠窗的桌子旁,独自发呆。有时我远远地仰望,有时我低着头叹息。
但是,自己写的相思诗一直没有寄出,怕儿女情长影响毛泽东的事业。
毛泽东对妻子儿女的关心,杨开慧对丈夫的体贴,陈宇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此恩爱的夫妻关系,让陈宇莹有些羡慕和尊重这对夫妇。
当时、杨开慧的家作为会址,彭湃、蔡和森、夏等革命朋友经常来* * *谈公事。
他们开会时,陈宇莹总是坐在门外的小竹椅上,定时给他们添茶加水。
虽然她不懂他们所谓的“* * *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和“农民运动”...
但是,她知道,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在一起,一定是在讨论大事好事。她只需要默默的做好自己该做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也算是帮助他们了。
第二年,毛泽东到长沙带杨开慧、毛、毛岸青到武昌府41号,陈宇莹同去。
长期以来,陈宇莹一直被毛对她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尊重所深深感动。
她下定决心要一直和这家人在一起。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她都会毅然选择与家庭共进退。
在武昌,这几天很紧张,而杨太太即将分娩。
1927年4月4日,杨开慧与毛泽东生下第三个孩子毛安龙,孙子陈宇莹一直照顾杨开慧。四天后,毛泽东从繁忙的事情中解脱出来,赶到医院去看望他的妻子和孩子。
风尘仆仆的赶到医院,毛泽东看着病床上脸色苍白的杨开慧,心里充满了愧疚。
他上前坐到床边,拉着杨开慧的手说:“开慧,对不起,这么多天没来得及见你……”
杨开慧笑着摇摇头,恳切地说:“不要紧,你的事更重要。孩子要下地的时候,你在身边我就生,你不在身边我就生。孙奶奶把我照顾得很好,你放心。”
说罢,她轻轻看了看身边的陈宇莹。
陈宇莹给毛泽东看了她四天大的孩子,毛泽东的眼里充满了深深的爱。
他还幽默地说:“我不在。没人给我换过发型吧?”房间里有一阵笑声。
陈宇莹这样看待这个家庭,她为他们的重聚感到非常高兴。她以为杨太太终于不用在一页页书信面前思念离家出走的丈夫了。
陈宇莹希望这种和平的生活能够继续下去。
但她不知道,当时汪精卫在武汉造反革命,国民党军警到处追杀* * *成员。中国到处都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迫于形势,毛泽东把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回长沙,并立即奔赴武装革命的前线。他决心彻底粉碎旧社会!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领导工农红军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杨开慧留在长沙板仓坚持工作。
当时在杨开慧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了。
毛泽东因为秋收起义去了井冈山,没钱送回去。杨开慧几乎拿不到陈宇莹每月5元的工资。
陈宇莹理解她的难处,主动提出不拿她的工资,并拿出之前的工资补贴家用。为了节省碎纸的时间,陈宇莹甚至剪掉了头发,希望能做得更多,帮助更多。
邻居们都说杨开慧有这么好的保姆是福气,但陈宇莹知道,是她先遇到了这么好的雇主,真心相待,才换来了对彼此的付出。
能和你同甘共苦的不一定是真朋友,愿意和你在一起,和你一起吃苦的才是真朋友。
从1926到1930,四年多来,陈宇莹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一直全心全意照顾杨开慧和她的四个孩子。
这一时期,随着国内政治气氛越来越紧张,陈宇莹和杨开慧母子之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反动派派出大量军队包围了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同时还把魔爪伸向了他的妻儿。
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搜索,灾难在清晨悄然降临。
1930年10月24日上午,秋风萧瑟,原本宁静的空气突然被国民党“青香”团戳破——他们先把杨开慧的母亲抓了起来,然后强迫她敲开女儿住处的门。
杨开慧打开门,问所谓的“铲* * *志愿队”队长范:“有什么事吗?”。对方只回了一句:“没事,请你去一趟长沙。”
说着,对方不由分说地将杨开慧、陈宇莹绑了起来。
杨开慧不想牵连孙嫂,就说:“这是家里的保姆,帮家里做事。你为什么逮捕她?”但是范队长不肯放手。
“这个保姆不同寻常。我们把它带走吧。”
他们甚至带走了8岁的毛安迎。杨开慧痛骂我:“你要抓我,为什么要抓我的孩子?你要抓我孩子,我就不走!”
范队长无动于衷:“不走就拖到长沙!”
陈宇莹看着眼前凶猛的敌人,她很担心杨开慧母子。
逮捕运动吸引了附近的农民群众。他们看到平日里受人尊敬的“谷夏”杨开慧被反动派残忍地带走,心中义愤填膺,但面对枪却束手无策。
两个农民兄弟鼓足勇气推着独轮车,想让杨开慧抱着孩子坐在上面,这样至少不会那么颠簸。
就这样,在还没有散去的薄薄的晨雾中,杨开慧抱着孩子,和孙嫂被推到了雾中一般不为人知的前路。
四十多名荷枪实弹的敌人紧跟在这三个人后面,把他们押送到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
被捕当天,杨开慧出庭受审。
敌人拿着竹鞭和皮鞭问:“毛泽东在哪里?”
杨开慧回答:“不知道。”
话音刚落,鞭笞声响起,却没有痛苦的呻吟。陈宇莹被关在一边,当她看到鞭子摆动时,她觉得自己好像摔倒在自己身上,像骨头一样疼。
敌人又问:“你的地下党在哪里?”
杨开慧依然回答:“不知道。”
又是一鞭落下,不屈的话语被鲜血吞噬。
敌人又问:“你在东乡一带做了什么煽动农民的事?”
杨开慧抬起头,依然谦逊:“不知道!”
敌人被这种顽强的抵抗激怒了。他们换了一种刑具,把一根粗木棒压在杨开慧瘦弱的膝盖弯处,让几个男人两头踩,使劲压。
玉——挣扎着反抗,想冲上去把杨开慧拉回来。她心里七上八下,杨太太这种弱女子,绝不能承受这样的惩罚!
杨开慧的身体终于忍不住,痛苦地晕了过去。看着敌人的一盆盆冷水倾泻而下,陈宇莹吓坏了。她哭着喊:“你要打我!她弱不禁风,忍不住要打!”
结果,反动的刑具转了过来,落到了陈宇莹身上。
鞭子一鞭接着一鞭,衣服被抽打裂开,然后,是皮肉...当陈宇莹被打得鲜血直流时,她无法逃脱木棒的压迫...
陈宇莹忍受了普通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她不能喊疼!她不能求饶!她绝不会像杨开慧一样在敌人面前示弱!
敌人的残忍已经渐渐让她失去了知觉。
也许是拷问室的血气太重,让人即使昏迷也感觉刺鼻;也可能是幻觉,听到了鞭子的声音;也许,永恒的革命之火仍在燃烧,使人们仍有勇气面对黑暗的惨淡困境...
总之,杨开慧醒了,她看到了与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毫不相干的好心肠的孙子陈宇莹,在敌人罪恶的谩骂下痛苦地挣扎着。
她尽力用嘶哑的声音停止尖叫,希望敌人停下来。
看着陈宇莹渐渐迷迷糊糊,反动派趁机套她的话。
“你只是个保姆,何必跟着受罪。只要你告诉那些经常来他家的人,他们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信是从哪里来的,你告诉他们,我们就放你走。”
他们没想到的是,陈宇莹,一个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懂、害怕权力的农村妇女,学起了杨开慧的样子。无论她怎么提问,她都只是低着头嘟囔了三个字:不知道!
怎么能不怕痛的被惩罚?痛苦的时候怎么能不想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人,也能学着杨开慧的样子,在敌人面前绝不表现出怯懦!
经过长时间的拷问,敌人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就被带回了牢房。
玉在杨开慧面前,再也忍受不住痛苦,伤心地哭了。杨开慧也强撑着精神安慰她:“孙嫂,真的很抱歉让你为我受这么多苦。想哭就哭吧……”
陈宇莹擦了擦眼泪。“别这么说。我为你受苦。那你在为谁痛苦?”
那个时候,陈宇莹可能还不知道“革命”这个词,但她心里一定知道,这些苦难是为了让所有和她一样出身贫寒、饱受压迫的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三个在监狱里度过了漫长、黑暗、令人窒息的时光。而其中的折磨和苦难,是史料中的文字难以描述的。
日复一日,反动派见三人都不松口,又不能刑讯逼供,只好对杨开慧说:“你公开宣布和毛泽东离婚,就可以自由了。”
反动派没想到杨开慧会坚决果断地拒绝这个选择。
“死了还不够,但希望润的革命早日成功。”
"我和毛泽东应该离婚,除非海枯石烂!"
尘埃落定的那天是1930 165438+10月14,武警把杨开慧带到了牢房。
杨开慧和陈宇莹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局。当他们想进来把人带走的时候,陈宇莹试图用她瘦弱的身体挡住监狱的门。然而,这样的反抗和挣扎只是徒劳。
陈宇莹听不到识字岭传来的枪炮声,但她知道,那个曾经亲切地叫她“孙姐姐”的杨开慧,那个曾经把她当密友的杨开慧,那个从来不向敌人屈服甚至临死前还趾高气扬的杨开慧,都已经离开了...
她能做的就是照顾好杨开慧留下的骨肉,希望杨灿夫人能走向他们向往的未来。
只要还活着,杨开慧的孩子毛就必须活着。
杨开慧死后一个月,年仅八岁的和毛在党组织和亲友的拼命营救下,终于出狱了。
陈宇莹仍然记得杨开慧在监狱里信任一个孤儿的话。不久,她带着三个孩子来到杨开慧家,她妈妈告诉老太太家:板仓。
起初,为了照顾香夫人的情绪和身体,她不忍心把失去女儿的噩耗告诉老人,只说杨开慧要和一起出去办大事。
然而,薄薄的谎言掩盖不了杨开慧牺牲的血淋淋的事实。
得知真相的老人和陈宇莹一起哭了。陈宇莹责怪自己没能保护好杨开慧,为杨开慧而死。
杨开慧的母亲和她的女儿一样,对陈宇莹一见钟情。
我没有对老太太说一句话。她明白女儿所做的是光荣的。她鼓励了陈宇莹: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的女儿,开慧勇敢的走了,她是烈士,她只是在斗争的前线牺牲了自己……”
后来,由于反动派不肯放走陈宇莹,他们找到了杨开慧的母亲,要求这位老太太离开板仓,回到家乡,以防止敌人迫害陈宇莹。
再次回到宁乡,那里的人和事似乎和以前一样,但陈宇莹知道,她的心里永远藏着战士般的亲情。
在《杨开慧的监狱》中向她描述的成功革命到来之前,她会一直把这四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埋在心里。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无数先烈在革命成功的道路上壮烈牺牲。好在革命的成功到来真的如杨开慧所说的不远了。
在长沙板仓十八年,当再次见到毛时,对方已经长成一个小伙子了。各种往事涌上心头,两人相拥而泣。
当时的毛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外孙的小姑给予的慈母般的关怀,还帮助女儿好好上学。
陈宇莹一直记得那个爱上杨夫人并想去北京见毛主席的男人。
终于在6月1957,老朋友见面了。
毛泽东非常感慨地看着孙嫂陈宇莹。他们从长沙花园第一次见面,谈到从武汉回板仓,谈到离别后杨开慧和毛不幸被捕...
当陈宇莹谈到杨开慧面对敌人的折磨而不屈不挠时,毛泽东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化作了伤心的泪水。
“惠凯是个好人!岸田文雄是个好姑娘!”
“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开慧一样……”
在离开三十年后,毛泽东仍然告诉她要注意健康,关心她的生活条件。
这份关注30年后依然温暖!
1982,陈宇莹因病去世。临死前,她对女儿孙艳说:“我要走了,去见开慧和毛泽东……”
也许当我们再次见面时,这对善良的夫妇仍然拉着她的手,亲切地叫她“孙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