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屈原是司马迁发明的?屈原真的存在吗?

长期以来,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历史上其实不存在屈原,只是司马迁虚构的人物,你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他们有什么证据?屈原真的存在吗?

这种怀疑由来已久。主要有四个困惑:一是晚清经学大师廖平和民国学者胡适发现先秦文献中没有屈原的记载,因此认为屈原是虚构的。其次,最早提到屈原的文章是西汉贾谊的《屈原赋》。而且,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贾生列传》中介绍了屈原的生平之后,“屈原”竟然家喻户晓,以前一直不为人知。第三,屈原爱国,受楚人崇敬。敌人凭什么要敬畏他,喂他粽子?第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晚500年,与屈原无关。针对这些历史疑点,我想表达一下个人看法。

1.为什么先秦时期的史记中没有记载“屈原”?

我觉得可能和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有很大关系。

史记?《秦始皇列传》宰相李斯言说:我让史家把秦朝的记录都烧了。敢有诗,敢有书,敢有世界上几百种语言而不做博士官的人,会小心翼翼地保存,烧掉。一些敢于谈诗谈书的人抛弃了市场。把过去看做不是现在的一家人。那些当官的见了不提,都是一样的罪。接下来30天不烧,就是一座城了。不去者,医卜种树之书。想学法律,就以官为师。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齐春于越博士反对“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分封。遭到了宰相里斯的驳斥。秦始皇收养了李斯言,并下令焚烧季芹。

其他国家的历史记录。不是医生,谁都敢有。那些把诗书百字文据为己有的人,都去找禁卫军一起烧了,有的还敢谈诗书的处决,以此来灭九族从古至今。知道不报同样罪行的官员。命令30天不烧,服苦役。医学占卜和植树的书可以留着。想学法律,就要向官员学习。这就是“焚书”。

可见,秦始皇为了净化统一后六国人民的思想,维护秦朝的排他性统治,下决心整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社会局面。在秦始皇受到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之前,谁敢冒着砍头灭族的风险藏书?

在这次事件中,当然是秦国以外的六国历史文化受害最深。而且楚国在六国中受害最深。楚国一直是南北民族冲突的制造者,也是国家统一的绊脚石。南北矛盾由来已久,不仅战国时期有,周朝也有。不然周昭王怎么会被埋在鱼肚子里?

作为反秦的深水炸弹,屈原是秦国的头号通缉犯。秦王为什么要派张仪去楚国贿赂晋商和楚怀王的宠臣郑袖,以离间楚怀王和屈原?说明屈原早就被秦国盯上了。不要说六国统一了,就是不统一的时候,也恨不得一怒之下激怒楚怀王杀了他。屈原注定要被秦国消灭。

屈原的诗文大多是忧国忧民、维护楚国利益的诗文。秦王怎能容忍屈原狭隘的爱国思想留下来危害他的统治?

可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指焚烧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书,坑屈原这样的政治儒生。

所以,我认为先秦时期的史记中,并没有“屈原”的记载。第一,屈原在最高官职时,仅相当于正部级(左弟子),长期与楚怀王疏远,得不到重用。所以当时各国可能对他并不熟悉,记载也不多。2.六国统一后,秦国开展焚书坑儒运动。像屈原这种早就被秦国盯上的政治文人,就算有记载也会被灭绝。焚书坑儒的铁律,其实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不信的话,仔细看看秦始皇焚书的内容就知道了。那么这样一来,如果屈原不从历史中消失,谁会呢?

2.为什么屈原和贾谊不是一个朝代的人,司马迁把他们拖在一起写《屈原和贾生列传》不是历史虚构?

很多人一看到屈原是战国人,贾谊是西方人,就认为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列传,是风马牛不相及,怀疑司马迁杜撰。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贾谊为屈原写赋的时候,离屈原去世只有一百多年。屈原(公元前340-278)和贾谊(公元前200-168),贾谊生于屈原死后78年,正好是秦朝灭亡(公元前221-207)后的几年。可以说这一代人对秦朝的文字狱是有印象的,但是情绪高涨的时候还是可以抱怨的。毕竟不是秦朝的统治。

秦王焚书坑儒,人灭人,天不灭人。就在屈原(公元前340-278)死后一百多年,历史的一幕又重演了。贾谊在朝廷主张变法,遭到反对派周波、关英等人的诽谤和诬陷,被孝文帝疏远,被贬为长沙王的老师。当他过了湘江,他看到了陶涛河,想起了为什么他的情况不像屈原死于他的才华未能满足河流。他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慷慨激昂的《屈原赋》。这让忧国忧民的屈原重生了。好人有好报!

据史书记载,贾生死于三十三岁。而孝崩,孝武帝立,贾生的孙子升任县令,而贾加最好还是学习,住在家里,和桐雨交流。孝道显露时,列为九卿。

资料显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我觉得第一个145比较准确。因为贾谊死于168之前,按照16的古代,孙子应该是136之前出生的。按照这一段的叙述基调,司马迁把贾加当成了后辈。所以我觉得司马迁出生前145年比较好。

这样从时间上来看,司马迁和贾谊根本没有机会磨嘴脸,更谈不上私交。他对贾谊个人情况的大部分了解也可能是从他的孙子贾加的书信中获得的。所以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没有关系,放在一起做传记,完全是因为贾谊和屈原生于相似的年代,人物命运相同。他们也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处理混乱的知识渊博,辞令娴熟。他们也是汉奸的牺牲品,得不到重用。他们也无能抑郁而死。所以我觉得司马迁的《屈原和贾谊在一起传》真的很适合。

3.屈原爱国,受楚人崇敬。为什么其他敌国要靠扔粽子喂鱼来尊崇他?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屈原是楚国人。他忧国忧民,冒着生命危险救亡图存,却始终得不到楚王的理解,直到国破民亡,民不聊生。楚人尊崇他可以理解,其他国家尊崇他似乎不可理解。

这个问题只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就会迎刃而解。秦朝的统一可以简单概括为硬件设施的统一,而精神文化等软件设施远没有统一,这种统一真正开始于汉代。

一个优秀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所以秦朝不喜欢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不代表其他朝代不喜欢。历史证明,一切无私为民的思想,永远是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灯塔,不分民族、国界,永远被人民铭记!

第四,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晚了500年。为什么八杆子打不着?

习俗需要在民众和统治阶级中慢慢酝酿,把他们认为负面的成分剔除,留下共同认同的精华。所以习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洗礼和沉淀的过程。比如“过年”的习俗始于周朝,正式定于西汉,延续了几千年,比“端午”的时间还要长。

所以端午节起源于西晋,比传说中的屈子时代晚了500年,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