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纪指的就是这个纪,也就是皇帝的传记;传记指的是一般大臣和各种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传记、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史记》中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方法。
《本纪》按时间顺序记载皇帝的言行和功绩;“表”按年代谱列出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载了各种法律法规的演变;《世家》描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成就;传记记录了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将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第二,王淑敏创立了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贯穿古今,内容广泛。司马迁最早建立了少数民族传记:《匈奴传》、《西南夷传》等。他也是第一个为卑微者立传的人:《刺客传》、《游侠传》等。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了历史的研究范围,从而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由于纪传体能容纳的内容广泛,具有灵活性,能反映封建等级关系,所以这种编史方法被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深远。
第三,用笔直写是中国宝贵的历史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谓直书,就是历史学家必须忠于史实,既不谄媚也不苛求,按照历史本来的面貌去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褒扬失传者,诋毁失传者,或损害其真理”的做法。
在感情上,司马迁对先秦法家和秦朝暴政都很反感,但他出于仇恨,还是设法不去为其加恶。相反,他充分肯定了法家的改革和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是由于司马迁的守纪精神,《史记》才名扬天下。
《史记》还贯穿了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反对天命,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重为社会各类人物立传,特别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光武放在与封建社会的王圣孔子同等的地位上。所以在史记中,既有世家,也有战国七雄。
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将经济状况与政治混乱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的思想。由于司马迁伟大的历史编纂创新精神、进步的历史思维和严谨的历史管理方法,《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称号
第四,《史记》也是一部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中国文坛所称道,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位优秀的画家,用他传神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像。像一个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用他锋利的雕刻刀为我们创造了风格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人物图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些在历史上有所建树的王侯将相的英姿,还可以看到文人食客的风采,有过阴谋躲藏的先秦诸子,有过“为友而死”的刺客,有过承诺至诚的游侠,有过比王侯更富有的商人大家,有过一步、四友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将文史融合于一炉,为我们写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著述中,《史记》拥有第二大读者群。
[编辑本段]后人的评价
《史记》的诞生为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建立一个杰出的通史流派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第一部杰作。说它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或者说它是世界上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都不为过。只要和希罗多德的历史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正因为史记可以写成书,开了先例,开了先例。
第二,确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在中国古代,史学被纳入儒家经典的范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所以史部的书在刘欣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中都是附在《春秋》上的。自司马迁编撰《史记》以来,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因此,晋代的荀胥适应了新的要求。由此,史学在中国学术领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这一成就应归功于司马迁及其《史记》。
第三,史传文学传统已经确立。
司马迁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方法特别巧妙。往往他把一些极其复杂的事实处理得非常妥当、有条不紊,然后高瞻远瞩,学识渊博,文字生动,笔法脱俗,情绪饱满,一封手写的书信,形象生动,让人“惊呼拍手,不知何故”。(容斋的《史记》杂文很精彩。
但是,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史记》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受神秘的“天命”思想、灾害、历史循环论的影响。《六国年表》在讨论秦国融入世界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助”的结果。《汉高祖年谱》在描述各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时带有“三系循环论”的色彩,它往往与人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更多的灾难和差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研究天人关系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相联”的神学思想的影响。
[编辑本段]文化影响
《史记》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杂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整体上看,《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主的大型作品,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多种可能性。京剧《赵孤儿》
《史记》所写的历史虽然有真实的人物,但实际上是通过“互见”的方式打出来的,即突出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对比不同的人物,编造细节。这种现象存在于各民族的早期文学中,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是中国文学中的原型人物出现在历史作品中,情况比较特殊。
因此,《史记》为中国文学树立了许多重要的原型。在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中,皇帝、英雄、侠客、官员等许多人物都是由《史记》中的人物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