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曲舞台等形式,将木刻套印与手绘相结合,创造出了生动活泼、吉祥感人的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花北柳”。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清光绪年间以前是年画的鼎盛时期。当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多为年画作坊生产,素有“家家会染,户户善画”之称,年画以产地命名。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是“半印半画”,即用木刻出画面的线条,再用墨汁印在纸上,单色印刷两三遍后用彩笔填色。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韵味,又有绘画笔触的色彩,构成了不同于普通绘画和其他年画的艺术特征。杨柳青年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深受群众喜爱。一些传统名作,如《一年不止》、《荷花亭的夏天》等,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被中外艺术家和收藏家视为珍品。周先生曾为杨柳青年画题诗,作了生动的描写:“柳绿如画,绣工皆红装。丹青山水百幅,皆在年画墙上。”作为民族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已经走向世界,先后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展出。
杨柳青年画是数百年来天津灿烂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和传承存在困难,但天津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抢救这一民间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唯一还在画“缸鱼”的老人
在杨柳青年画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胖娃娃抱鱼的图案,而人们并不熟悉一种叫“缸鱼”的杨柳青年画。
据介绍,在杨柳青地区,每年过年都会在水缸顶上贴上“缸鱼”年画,寓意吉祥有余。这几年因为镇上人人有自来水,水缸没了,也没地方贴“缸鱼”年画了。因为没有市场,现在几乎没有人画“缸鱼”年画了。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得知,在龚庄子村,有一位名叫王雪琴的老人还在画“缸中之鱼”。今年70岁的王雪琴是这个地区唯一还在画“缸鱼”年画的人。老人说,他不忍心让“缸鱼”年画丢失,才继续画。老人的两个儿子都表示不会从事父亲的事业。他们认为画年画比工作更容易赚钱养家。
老王曼雪琴说,画“缸鱼”不难,关键是画“缸鱼”的收入不能引起现在年轻人的兴趣。他担心,再过几年,也许市面上就不会再有手绘的“缸鱼”了。
“师徒”的脆弱传承
杨柳青年画工艺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由于杨柳青年画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生命力相对脆弱。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目前这些年画作坊的传承模式依然是师傅带徒弟,少则十几个,多则三两个。据介绍,一个年轻的画师做好绘画上色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还不包括雕刻等复杂的工艺。换句话说,培养年画接班人绝不是短期行为。这样简单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在培养这门民间艺术的传人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为杨柳青年画培养后代。
也许正是因为“师傅带徒弟”这种模式的弊端,西青区政府才意识到,当前保护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
为了让西青区的孩子们从小感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了解杨柳青的文化内涵,传承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技法,西青区政府做了整体规划。据了解,新编写的《杨柳青年画》教材将是西青区9年义务教育美术班的必修教材,将于今年9月进入学生课堂。
据西青区文化局马局长介绍,近日西青区政府与南开国际管理论坛达成合作协议,由南开出资在全区范围内选拔20名具有一定文学技能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3年的专科培训,然后专门从事民间艺术的传承、传播和推广工作。目前民俗大专班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今年9月将正式开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