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和「草书」有什么区别?
草书:为了书写方便而产生的字体。始于汉初。当时是“曹丽”,即潦草的隶书,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曹彰”。汉代以前,张芝将“曹彰”改为“现代草”,人物风格一笔而成。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发展为“野草”,笔触连续,字形多变。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行书是介于现代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草书,也可以说是草书。最著名的杰作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辈们形容它是“龙腾天降,虎卧凤阁”,称赞它是“天下最好的行书”。
2.不同的特点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笔画连续。“大草”和“小草”是对称的。大草是纯草基的,很难识别。张旭、怀素擅长,其词一笔而成,偶有脱节,但脉络不断。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写风格。写得比较放纵流畅,接近草书的叫草书;书写比较端正稳定,接近楷书的标准。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的笔触明显的表现在各种形式的点画上。这种笔触往往会在点画和字之间留下一种细腻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数据:
草书发展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草书、曹彰草书和现代草书。
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并行,一般称为隶书,但实际上混合了一些篆书的形式。
早期的草书,打破了隶书的严格规则,是一种仓促的书写。它叫做“曹彰”。曹彰是一种优雅的草书风格,融合了早期草书和韩立。其波浪分明,笔画呈波浪形相连,字独立,字形遍布四方,笔画横平。曹彰在汉魏时期是最受欢迎的,但它在元朝复兴,并转变为明朝。
汉末,曹彰被进一步“草化”,隶书的笔画被去除。上下字笔画相连,偏旁部首简化借用,称为“现代草”。今草由曹彰演变而来,今草的书法风格自魏晋以来一直流行。到了唐代,这种草写得比较放纵,笔画连续,字形多变,被称为“狂草”,又称大草。
在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草书是把字按照一定的规律用点连接起来,结构简单,是边借边用,不是任意乱涂。草书符号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笔画的勾连,包括上下勾连和左右勾连。李华笔法的横向倾向,为左右钩的草化提供了基础。
百度百科-行书(书法名)
百度百科-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