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一,新课程的引入要抓住教材的重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我就说说“宋金对抗”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婆婆纹身”的故事。介绍一下“岳飞抗金”的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那一课,我先挂了邓世昌的画像,让同学们看看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在黄海海战中冲锋陷阵的场景。我们在讲“隋唐文化”时,首先要对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等进行回顾和提问,然后再引入新的一课——“灿烂的隋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复习题是为了导入新课而设计的。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新旧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因果关系。要善于“导”,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为启发学生思维做好准备。
第二,精心设计教材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过程,从而白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我在讲《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把重点内容整理成不同形式的题卡,在预习的时候发给学生,卡上的内容在讲课前就出现在黑板上了。上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读课文,并随时填写卡片。具体要求是: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明(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宋神宗)即位,于(1069)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实现强兵富国的目标。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征兵法)、(田赋法)、(农田水利法)和(嘉宝法)。
王安石变法的效果是: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军事实力)。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A(用人不当,危害人民)B(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们填写了所有他们认为正确的卡片,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第三,教师教学启发分析教材重点
读完课文后,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决了一些问题。接下来,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怀疑的目的。
在我完成了《辛丑条约》这个项目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逐渐侵华规律的认识,师生们纷纷提问。
我先问一下:请简要回答一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又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再问: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呢?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太多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问一遍:我今天学到的《辛丑条约》有什么影响?所有的学生都答对了: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想再问一个问题:每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都不一样。按时间顺序,学生能说出规律吗?很少有学生回答过这个问题。这时,我一边板书一边问“开始变得——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沉浸。”至此,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民族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正在逐渐加深。
最后补充一句,这部法律显示了帝国主义侵略贪婪的本质,也显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种教学方法,联系旧知识,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结论,在课堂气氛中令人印象深刻,生动活泼。
四、师生参与归纳的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每篇课文学习。掌握和理解一些历史概念。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思考和总结,自觉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结论。以世界近代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课为例,首先,分别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圣尔门、傅立叶和欧文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的历史宴会,阐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主张。我采用老师提示,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我建议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但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反对阶级斗争,即主张阶级和谐。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空想社会主义无法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也不懂阶级斗争,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幻想。学生参与总结课文重点,既提高了思维能力,又有助于知识的建构,促进了课堂教学。
五、关注课堂实践中的重点内容。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在把握大纲的威胁下,紧紧围绕材料重点,结合“双基”,练习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化。一题多型,少胜多。我在讲“繁荣经济的繁荣”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下列农具中:
a-地板车B-车C翻倒D-排水E-弓形犁
1哪些是雍时期创作的?(是)
2汉代创造了什么?(广告)
3什么是灌溉工具?(公元前)
4哪些是水力旋转的?(BD)
5哪些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BD)
这样的专项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基本概念,掌握大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把握本质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历史课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实践证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