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朗河乡的民俗
每年都要祭祀象征着翟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在部分地区传播,但信仰的人少,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逐渐减少。
1.灵魂观念与丧葬仪式
哈尼族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灵魂或精灵主宰的。人如果失去了灵魂或者得罪了精灵,就会生病或者死亡。在西双版纳,哈尼族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叫病人的灵魂来治病,这个仪式叫“拉库库”。用一根线,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去所谓病人丢魂的地方,叫病人的名字,然后把线绑在病人的手腕上,给病人一个饭团鸡蛋,以为这样可以找回丢魂,恢复。百姓认为人之所以久病不愈,是因为专门捉人魂魄的精灵拉帕在捣乱,所以必须集合大家,持剑持枪,把拉帕哄走。丧礼根据死者是否结婚,是否有子女,死因不同而不同。未婚或已婚无子嗣,假装单纯,一旦埋葬,他们的灵魂就叫“米哈”。结了婚只有女人的,葬礼简单,灵魂叫“米莎”,意思是野鬼。非正常死亡的,不一定葬在公共墓地,其灵魂称为“密度”,不祭祀。对于有子女或孙辈较多的逝者,实行重葬,一般在家三、五、七天,然后出殡;要祭祀牛羊,要请巫师念经祈福,把灵魂送回祖先的故乡。下葬十二天后,巫师被要求杀两只鸡和一头猪,放在竹桌上,和死者家属一起抬到通往墓地的岔路口,让巫师为生者“招魂”。然后把竹桌扛回家,放在祖台前。一家人围坐在竹桌旁,巫师用桌上的线在每只手上绑上一段,表示活着的灵魂已经被召唤回来,绑在每个人身上。
2.乡村祭祀
包括建村,分村,常年定期祭祀。建设新村时,我们非常重视村址的选择。选好村址后,就要选择村心,牧师会在四面撒上铁渣,然后扔鸡蛋,把鸡蛋砸到地上的地方作为村心,立木桩作为记录。宅心是祭司的住所。村子的搬迁由牧师牵头,全村人当天就搬到了新的村址,临时搭了个棚子住下。大家先帮祭司盖房子,然后各家自己盖房子。如果你属于一个单独的村庄,你必须首先选举一个新的牧师。村里要每年新设一次寨门,举行寨门节,祈求精灵保护全村。有三个宅门: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是人进出,后门是尸体出口。寨门的横梁上绘有虫、鱼、鸟、兽。每年九月,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会在每个村落进行集体驱魔活动。祭司带领全村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内外、村内外挥舞,最后将木刀挂在村门上,驱魔结束。
3.农业祭祀
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
牺牲树木和水。各地哈尼族都把树当土地神来崇拜。他们认为树很高,寿命很长。反映土地有滋养生物的神奇力量。村庄通常在他们崇拜的大树周围建造石头以寻求保护。红河周围的村头、村尾都供奉着“神树”,前者叫“阿玛周”(雄树),后者叫“本图周”(母树)。正月大祭阿妈周,三月小祭奔土周。金平县格佐支的哈尼族特别重视祭祀井水神。祭祀时,他们在井旁设坛,献上两碗米、酒、茶,一只公鸡一只母鸡,由祭司献祭,祈求洁净井水的保护,水源充足,稻谷丰收。他们还认为,天沟水神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祭祀相应丰富,必须提供两只羊。在一些哈尼族村庄,每十二年举行一次“地板祭祀”。村庄中心的建筑是圆形的石井。每逢龙年,以村集体的名义宰杀牛、猪,进行隆重的祭祀。祭品分完,把骨头扔进石井,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播种牺牲。西双版纳哈尼族称播种祭祀为“雅卡培楼”。正式播种前两天,由牧师主持。第一天,祭司们用酒、茶和糯米糕祭祀祖先。第二天一早,祭司们和村里的长老们在“神井”前举行了洗谷种的仪式,献上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一桶米,一桶酒,一点茶和三把米作为祭品。神父播下三把稻种后,当场分享祭品。然后各家在临时棚里举行播种仪式。金平的哈尼族种植水稻,他们在同一天在全村播种。播种前,各家用正月树祭时到的猪肉祭祀谷神,插秧后再用鸡祭祀。在一些地区,每个村庄都有专门用于祭祀的稻田。插秧时,先把鸡祭到水田里,然后老年妇女在水田中央种下第一丛秧苗,各家接着种。每一片水田也有一小块祭祀田,水稻种植就是从祭祀田开始的。
丰收节。包括品尝、收获和储存祭品。新的品尝节在稻米变黄成熟时举行。在西双版纳,祭司先品尝新鲜事物,然后各家才能品尝新鲜事物。品尝新祭品,要用祭祀棚里种的米,准备鸡、酒、茶、蔬果祭祀祖先,并把三穗米拿回来挂在祠堂里。正式开始收割时,要祭出酒、茶、米、蛋,最后收割的一堆米要挂在谷仓的横梁上。先用糯米、鸡蛋、茶叶、米酒祭祀谷仓,然后举行入库仪式。用来把粮食运进仓库的篮子里垫着九片叶子,外面盖着一件男式大衣。必须放入仓房三次才能正式入库。取粮时还有开仓仪式,父母背个筐进进出出三次。第三遍要抓三把米,放回仓库。每次进仓取粮都必须这样。
4.牧师和巫师
牧师的职责是主持公祭。巫师分两种:一种是专门为葬礼送魂的,一种是专门为病人驱鬼的。
牧师的情况因地而异。西双版纳的祭司叫“追马”,是世袭的,除非祭司家有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儿和双胞胎。当牧师们搬走时,整个村子也跟着搬走了。否则,我们必须撤回寨门,选择一个新的牧师。村民杀猪杀牛或猎杀野生动物时,要向祭司献上一条腿。金平和元阳的祭司被称为“尔玛依娜”或“米谷”。全村出品,终身。
专事葬礼和送魂的巫师一般被称为“Bemou”,男性。祭祀哈尼族神话中“翁沙神”的女儿“沙阿”。学成北某者,应先请老北某来家,举行祭祀沙阿的仪式,拜老北某为师,原称“贝扎”。为病人驱鬼的巫师,各地叫法不一。西双版纳称为“帕尼”,男女均可持有,非世袭。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学徒,后来成为了帕尼,更多的人是在生病的时候被帕尼指责有帕尼鬼,在病好之后许愿拜帕尼鬼,然后成为了帕尼。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唐巴节、吃新米节、苦扎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1.赶上汤帕节
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是“通帕节”。根据他们古老的历法,阳历的十二月是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每个寨子都要杀猪。不管猪的大小,肉都是按户平均分配的,即使心、肝、肺、肠、胃的数量有限,也要分配给每个人。下午,每个家庭都给他们的祖先提供他们那份猪肉和水。节日期间会举行家庭聚会,附近其他民族的朋友也会被邀请参加。他们一整天都充满了欢呼,特别是唱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起源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2.吃新谷节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老规矩,在东方鱼肚白的时候,从自家的水田里拉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米回来。拔米时要选择株数单一的米洞,遇到陌生人或熟人也不打招呼,否则会觉得不吉利。下午把早上捡回来的稻穗搓掉,放在有壳的锅里烤,直到稻子开花。每个人都应该在吃之前给狗一些米花。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恢复的种子是狗带来的,要感谢它。吃完稻花香,也要把当年种的瓜、豆、菜都拿出来尝尝新的。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和新竹一样高。也想把阉割过的大肥鸡宰了,希望来年的生活充实幸福。
3.苦涩的扎扎节
2008年6月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在格兰和该地区被称为“Kuzhazha”。日期通常在6月24日左右,节日持续三到六天。在节日期间,牛被献祭给村庄的“秋室”,牛肉户被分开来祭拜他们的祖先。年轻人聚在一起“荡秋千”,摔跤,打猎,唱民歌,其乐融融。
4.其他节日
勐海县的哈尼族也过农历正月、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正月三五过后,有条件的人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朋好友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娱乐。端午节和中秋节与中国的习俗大体相同。
文化和艺术
哈尼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和谜语。神话传说包括创世纪,讲述万物起源;有一个“洪水故事”,讴歌了人类战胜洪水,繁荣昌盛。有“哈尼族先民穿越江来”反映了哈尼族的历史迁徙。诗歌主要有两类:“腊八热”和“阿基估计”。《巴拉热》经常在婚礼、葬礼、节日、祭祀等庄重场合演唱,曲调庄重。《阿贵估计》是一首民歌,只能在山野里唱,以爱情为主旋律,男女对唱。哈尼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三弦、丝弦、八五、笛子、祥子、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舞、葫芦笙舞等。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冬波舞”,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舞蹈健康,节奏明快,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