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各种矛盾的焦点就是一个“水”字。农业灾害频繁,造林难成活,人畜饮水困难等。因为缺水。水土流失是因为水会流失。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是拦洪蓄水。

具体做法是在黄土地区中等规模的小沟——小川町(控制流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选取狭窄的部分,在两座小山上取土筑起与小山同高的堤坝,将整个沟渠完全锁死。之后,让洪水沉积在沟渠中,直到整个沟渠沉积成一个小平原和盆地。少数不方便“锁”的沟壑,我们会用其他方法解决。筑坝和锁沟的优点是:

1,能快速彻底治理水土流失。一条沟锁起来,这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就彻底治理了,然后由恶性流失转化为还原运动,一次根治大面积,一劳永逸。以后只要稍微保养一下,黄土地世世代代都会越来越平坦。

2、可以充分利用天空中稀缺的水。洪水停在沟里,我们抬了一部分上山灌溉农田,浇树浇草;一部分均匀送到下游供下游使用;一部分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增多,山泉会增多,气候会发生变化。实际上相当于把集中爆发的洪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水供黄河使用。只要有水,植被就能自然生存,土地荒漠化问题就能解决。

3.耕地可以增加。黄土高原的耕地已经被成千上万的沟谷占据,而且还在侵蚀。防洪坝的修建可以使峡谷逐渐恢复为耕地。拦洪坝建成后,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年,坝内淤积的土里就可以种出高大的作物。当淤积到半山腰,沟底淤积面占全流域面积的30%以上时,全沟为稳定高产田。

用上述方法治理黄土高原几十年后,支离破碎的黄土地开始“复苏”,山泉增多,沟里新沉积的土地水肥丰盈,是一片稳产高产田。随着地下山泉的增多,一年四季都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入黄河。这个美好的蓝图能否实现,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来讨论一下它的可行性。

很多防洪坝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地形是否适宜;第二,技术和防洪问题;第三是淹没问题;第四是效率问题;第五是资金问题。

1.地形:黄土高原虽然山多,但在小范围内,黄土丘陵多的地方,它们之间的高差其实很小。很久以前,他们是连在一起的平地,但雨慢慢地把他们分开了。在众多的土沟中,小沟落差大,中沟落差小,沟底基本平坦,多为口小内大的“坛子沟”。山西省保德县位于晋陕蒙三国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上立地条件最差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多达38条大沟。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半以上的面积仍然可以通过修建防洪坝来治理,而且治理场地条件好的地方更容易。

2.防洪:以现有的机械和技术,在一个秋天和一个春天建造一个防洪坝是非常容易的。洪水压力主要在前五年,五年淤积后,沟内水位升高,大坝没有任何危险。而且大坝有水后,我们可以把水抽到山上,通过水力填筑加固大坝。

3.洪水问题:大部分沟渠无人居住,也没有其他建筑。少数居民可以搬到山上。山坡两边的地被淹了,淤塞的沟坝地足够补偿了。

4.效益:前10年,直接经济效益不大,但是我们得到了水。十几年后,一亩沟坝地可以达到2亩平地或5亩坡地。而且从长远来看,增加了耕地,保护了黄河,效益不可估量。

5.经费:根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系提出的《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政策建议》中的计算,治理黄土高原的费用为每平方公里60万元,按每个防洪水库30平方公里的控制流域面积计算,654.38+08万元足够修建一座防洪坝。现有的世行贷款、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造林资金、水利资金、生态建设资金、黄河治理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可以集中统一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是可操作的。在治理步骤上,可以先易后难,先试点,再推广。

我国历史上,鲧用堵法治水,禹用疏法治水,并加以否定。现在黄土高原需要堵的方法来“恢复”它。坐在室内筑坝拦洪是不可思议的,但只要站在黄土高原的任何一个山头上,看到远近沟壑有规律的汇合,筑坝拦洪的念头自然就会产生。如果说整个黄土高原因地理条件不同而难以一概而论,那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晋陕蒙地区则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理。因此,建议尽快组织专家对这种治理方法进行论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计算和规划,并组织一些地方进行试点,争取早日找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