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品壶的前世
一年一度的安苗节让世界知道上庄是一个非常保存徽州传统民俗的古镇。历代名人让世界知道上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胡适和胡开文是众多名人中的两位。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把中国文化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他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概念——传播,而诠释这一概念的代表菜就是他家乡上庄镇的“胡氏一品锅”。
胡适传播饮食文化的主要媒介是“胡适一品锅”。胡适出生在上庄镇,年轻时曾去美国留学。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他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后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是好客的。他在北京定居后,他的朋友经常去他家吃饭。胡适的待客之道多是家乡的徽菜,其中以一品锅为主菜。每次还没动筷子,他都要先夸一下,说:“这菜是我家乡菜,地道的家乡风味,无比的美味。请让我品尝它。”
随着胡适的大力推广和传播,北京乃至其他地方都知道安徽上庄有一口好吃的锅。大家说起这道菜,都说“胡的锅”。久而久之,上庄的美食锅就被称为“胡适的锅”。后来胡适成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移居美国生活。在那里,胡适招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每次招待客人,他都会亲自做这道菜,邀请客人品尝,并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正宗的中国菜,徽菜,胡适的第一流锅。”
美味的一品锅很快征服了来访者的味蕾,中国安徽出现了美味的“胡氏一品锅”,风靡全球。“胡适一品锅”名扬海外,是胡适先生将“传播”带入饮食文化,开创全新饮食文化概念的成功证明。胡适之选择“胡氏一品锅”作为传播和普及的主体,是因为这道菜凝聚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胡适是上庄人,小时候爱吃“一品锅”,母亲经常给他做。长大后离开家乡和母亲,他把对家乡和母亲所有的思念和爱都浓缩在这道菜里。据说胡适每次心烦,都会进厨房做这道菜。熟悉的菜肴香味让他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和母亲的身边。他所有的烦恼都会在这香味中消散,他的心会变得平静。
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一种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胡适的一品壶的前身是一品壶,一品壶的前身是大杂烩。据说乾隆年间的一天,乾隆微服来到这里。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在山里闲逛,忘记了时间。当他感到空虚的时候,他发现他已经错过了吃饭的时间。赶回县城吃饭已经来不及了,他决定在上庄找个农民吃饭。
上庄的人很好客,虽然是陌生人,但还是很热情的对待他们。但是穷乡僻壤能有什么吃的?那个家庭主妇非常聪明。她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在锅里一层一层蒸,端上后端的桌子。乾隆皇帝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偶尔看到一盘菜风格各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他本来就饿了,人一旦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在这一点上,贵族和平民没什么区别,所以这个大杂烩对乾隆来说很好吃,于是称赞这顿饭。
他问农夫这道菜叫什么名字。主持人回答说只是一锅炖肉。甘龙是一个优雅的人。他想,这么好吃的菜,居然能配得上这么俗气的名字,于是当场给它取名为“一品锅”。这三个字就像是给这道普通的菜披上了一件黄袍和马褂,农村家常菜顿时变得高贵起来。久而久之,“一品锅”成为徽菜中的一道名菜。这道菜在官办酒席上自然是少不了的,就连寻常百姓家也把这道“一锅”视为招待客人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无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朋友聚会,都没有“一锅端”,也不会是酒席。
如果把家庭大杂烩变成贵族的“一品锅”归功于乾隆皇帝,那就是胡适努力推广和传播的结果。与“一品锅”相比,“胡氏一品锅”的食材更加高档、丰盛,有鸡肉、鸭肉、火腿、香菇、鸡蛋等。,而且层数很多,大多是六七层,所以算是政府菜。“一品锅”的食材多为当地出产的豆腐、干菜、萝卜等农村野菜,因此被认为是农家菜。这种“一品锅”一般有四层,肉少,层数少。
后来人们富裕了,鸡鸭鱼肉不再是他们吃不起的昂贵食材,各家做的“一品锅”内容也大致相同。所以上庄这道菜被统一称为“胡氏一品锅”。这时候各家不再比食材丰富,而是比谁的味道更香更好吃。
现在很多徽菜餐厅都把胡适的一品锅作为招牌菜之一。安徽胡适的一品壶色泽鲜艳,各种丰富的原料分层整齐,色香味俱佳。慢火中,香气四溢。纯天然的食材,传统的烹饪工艺,不禁增添了几分怀旧。
这道菜四季皆宜,夏天滋补,冬天暖身。尤其是在隆冬时节,外面,有大雪和冰;里面,热气腾腾,一家人团聚,我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聊,越吃越热,越吃越香,仿佛在祝愿来年的美好,而他们也聚集在这个热闹多彩的胡适一品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