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如何接近历史真实?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历史叙事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其重要功能是“传承”历史。这种传递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历史叙事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因此,历史叙事本身就是一个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的复杂过程。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使历史叙述接近“历史真实”,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毫无疑问,历史叙事不能完全去除叙事主体的个人意识。追求“一边倒”、“说真话”、“自毁前程”的历史叙事,只能是理论上的美好设想。在关于历史叙述中史实与个人意识、客观性与主观性平衡的争论中,强调史学科学性的人更看重史实与客观性,而强调史学艺术性的人更看重个人意识与主观性。比如胡适更注重历史叙事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他曾经说过,史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性,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一方面是艺术性,侧重于对史实的叙述和说明。全面,断断续续的叙述,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和高明之处。历史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趣精彩。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历史叙事的确是史学艺术性的标志之一,也是历史作品吸引人、富有感染力的魅力所在。那些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历史叙事,让历史充满了血肉。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种通俗的历史读本,缺少注解和引用,却因为擅长叙述和讲故事而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过分强调史学的科学性而忽视其艺术性,如果不善于叙述和讲故事,史学的社会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真相是历史的灵魂。强调历史叙事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对历史叙事的无限宽容,强调历史叙事中主观成分的不可避免性也不意味着放弃对历史叙事客观性的追求。要让有血有肉的历史叙事接近“历史真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允许多重叙事的存在。历史叙事主体的不同偏好带来了历史叙事的多样性,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接近“历史真实”的叙事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多种声音、角度、视角构成的历史叙事图景,更有利于历史的整体研究,进而在“存异”的多元认知中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多元的历史叙事中,依靠差异的共存,不同解释的竞争,各种观点的互为补充,使历史叙事表现丰富,接近真实面貌。

二是注重史料的科学选材。历史叙事不是文学虚构,史料是历史叙事的前提。在史料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的情况下,任何历史叙事都需要选择史料,而史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历史叙事接近“历史真实”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站”。如果历史叙事的主体受到历史观、价值观甚至学术背景的影响,他在选择史料时就戴上了无法客观真实的枷锁,历史叙事接近“历史真实”就会失去基本前提。对此,历史研究者需要加强学术修养,提高学术素养,增强史料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三是区分叙事的层次。历史叙事是分层次的,包括纯事件叙事和事件叙事与因果分析交织的叙事。可以说,历史叙事包括“事、意、文”三个要素。为了使历史叙事更接近“历史真实”,需要在整个历史叙事中注重“事、意、文”的组合方式和侧重点,追求细致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