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如何在印度兴起的?佛教在印度是怎么消亡的?

分类:社会民生> & gt宗教

问题描述:

希望朋友们能给点建议。谢谢你。

分析:

印度教和佛教都是古老的东方宗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出家前是婆罗门教的信徒,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但佛陀并没有毫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以批判的态度,通过自己的修证亲身经历,对婆罗门教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比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说有“无我”;印度教说“梵天”是宇宙之体,佛教说各法生灭的本体是空的;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主张众生平等;在后来的印度教教派中,出现了禁欲主义或享乐修行,而佛教则提倡“中道”作为修行原则。

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启了印度古代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和崇拜一样,雅利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也必须崇拜、赞美、赞美一切自然之神,并将圣歌制作成圣书,互相传讲。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受到了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逐渐从“多神教”转向“信仰主神”。

为了与神沟通,献祭成为一件大事。牧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为自己、他人牺牲,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的社会里,祭司被视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按照“向全能者献祭”的神圣权威,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认为“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是“我”,宇宙万物都是由“我”而生,所以“梵我”本来就是不同的,凡人不明白这一点,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受苦。只有证明梵天和我是一体的,他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思想弥漫了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牺牲,主张通过冥想、禁欲主义或享乐获得解放。针对当时修行苦乐的思潮泛滥,佛陀提出了不偏苦乐的中道观念,作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在阿育王和伽尼希加国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而婆罗门教则处于衰落之中。公元4世纪,婆罗门教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并进一步与佛教等流派的思想相融合,于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称为“新婆罗门教”,企图恢复其旧地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印度教”。印度教的众多流派中,毗湿奴、湿婆和性别歧视是主要的。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以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为基础,吸收了耆那教和佛教的优点,增加了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分,冲淡了原有的繁琐理论,印度教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 * *入侵印度,佛教才遭到了严厉的迫害,但印度教由于与* * *的思想交融,在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展开了大范围的宗教改革,反对古代印度教中愚昧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复杂的宗教仪式、寡妇殉难等等。但时至今日,印度教仍然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都信奉它。许多民间习俗,如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和寡妇殉难,并没有完全废除。

二、佛度

佛教起源并传播于南亚次大陆。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或简称佛陀。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法时期的佛教。约公元前6 ~ 5世纪。起初,佛陀的布道是通过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了颂歌的形式,后来编成了由经典、法条、理论组成的《三藏》。在经书和集子中,现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教义和学说的最早的经典是《经书集子》、《儒家经典》、《无所问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中的苦难以及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从本源思想上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无声”等理论。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行总结为戒、禅、悲、乐三学,四无量心,四念、四义判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等三十七个菩提点。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等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所有的种族和贱民都被允许参加他创立的僧侣团体。此外,还允许包括已在家中居住的男女信徒,称为优婆赛、优婆伊,或两人在家。

佛死后100年后,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看法不同,佛教开始分裂。相继形成了许多教派。最初分为群众部和座部,称为根32部,后来又从两个根本部分为18、20个部,称为支端派。佛教各教派之间的主要争论,在《成就论》中总被概括为“十论”,即有没有第二论?东西都在吗?有阴(轮回主体)吗?顿悟还是逐渐觉悟?罗汉撤退了吗?睡觉(烦恼)对应的是心吗?不求回报的root行业存在吗?佛算不算和尚?没有人在等我(灵魂)。各个部委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回答。而释迦牟尼认为,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阿罗汉格罗夫纳,与佛果处于同一位置。他们把一切现实存在分为色法(物质存在形式)和心法等。色彩方法包括“四种”(土、水、风、火四种元素)和创造的色彩(长、短、大、小、方、圆)以及绿、黄、红、白的意象。上座后来又分为根本上座和万物有系之说。前者传播在雪山,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山麓,后者传播在克什米尔。据说后来所有的部门都分成了小牛部、小牛部等四个部门,再分成化学部、经济部等十一个部门。据说各个系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三藏藏语的讨论,即侧重于佛教理论问题的阐述。1世纪,龟霜王朝由伽尼希加统治时,举行大规模的征集,编撰了《大佛菩萨》、《赐智论》、《六足论》等巨著,主张“法有我有”、“三代真”、“法身常在”。经济计量部成立于3世纪末,最晚说万物有其部,主张“过去与未来无根,现在实有”。佛陀以言外之意、地点、境界来概括一切法,但不辨真假。都说万事万物都有其内涵、场所和边界。经量部主张内涵和场所是假的,边界是实的,是指一切外在的事物或主客观存在形式(内涵)和人的认知器官、对象(场所)都是假的或名义上的现实,在人的认知中只是感官材料,只有人的认知的根(边界)才是真实的存在(现实)。弥撒部信奉超然、神化的佛,特别推崇“不断心”、“清净心”说。从部会佛教后来发展到大乘,从通俗部会到中宗(空宗),从上座会到经部,再到瑜伽部会(有宗)。

大乘佛教在佛教流行时期,大乘思想已经开始在南印度产生和传播。当时,供奉佛塔以放置佛舍利的做法在国内佛教徒中流行,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大乘邪教——菩萨。参加这些传教活动的都是在家的僧侣和支持者。为了修行和传教,他们中的一些人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典。最开始是般若经典,后来出现了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无量寿经。这些经典阐述了空性、中道、实在、六度、菩萨道、多佛、三分、一心清净等思想。在上述古典思想的基础上,大乘佛教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流派——中派和瑜伽派。该中学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其创始人是龙树。当它被蒂波和罗罗·巴德拉传到佛护和清朝时,由于对中学理论的不同解释,它分成了自持派和应城派。中派发展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空,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存在”。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赖(因缘)和一种借用的本质或名称(化名),它没有实体(无我)。对于真正的佛教徒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上述空性的“真意”,但对于被无明所遮蔽的普通人来说,我们仍然应该引导他们走向“庸俗的真理”,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派兴起于4 ~ 5世纪,因其强调瑜伽的练习方法,以瑜伽派概括所有佛教教义而得名。该学派的理论创始人是左雾和秦时,其主要经典著作有《秘经》、贾《迪什论》、《只知二十论》和《程维志论》等。天下亲戚的继承者有两个:亲胜和火辨,比亲胜更晚玩亲胜论的德惠和安徽,称为非相唯派;世界亲戚的另一位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来瑜伽学派的先驱。陈那的继任者是护法和法名。护法发展了释钦和陈那的唯识论,法名发展了陈那的“尹铭”论。瑜伽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通过人的认知主体即“知识”来实现的,提出了“一切规律都只是知识”和“唯心三界”。他们把知识分为三种八识,把八识,即雅利安的知识(隐识),作为现象世界(当前)的根源(种子生当前),所以叫做“所知”。他们还把所有存在的现象划分为“五百定律”。另外阐述了五种姓理论,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终究成不了佛。

从6世纪到7世纪,印度教逐渐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获得了主导地位。从玄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湿婆、毗湿奴、梵天的崇拜在当时极为盛行。8-9世纪期间,商羯罗革新了吠檀多,使印度教在理论上有了很大发展,空前盛行。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佛教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徒并逐渐密集,南印度、德干高原和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乘。前一时期,祆教中派和瑜伽派逐渐融合,作为密教的世界观继续存在。其主要经典有《大太阳经》、《金刚经》、《密经》、《金刚经》、《乐圣经纶》、《时光经纶》。它的特点是高度组织化的咒语、祭坛、仪式和各种神灵。仪式极其复杂,设坛、祭祀、念咒、移情都有严格的规定。他们提倡“三秘”的修炼,即手缚印(身秘)、诵真(语秘)、观心(意秘)。三密对应,即成佛。8-9世纪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渐衰落,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因而日渐衰落。后来由于* * *教的大规模传播,重要的寺院遭到破坏,僧侣四散。到13世纪初,他们终于被摧毁,趋于灭绝。

19年底,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出现了复兴运动。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达摩波罗发起印度摩诃菩提会,许多佛教胜地恢复旧貌,重建了一些寺院。65438年至0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活动有了新的进展。在那烂陀、浦那、贝拿勒斯等地建立了一些研究机构,在许多著名大学设立了佛教系或巴利文系;出版了大量书籍和期刊。1956年,印度* * *举行释迦牟尼2500年涅槃国际大型纪念活动。同年5438年6月+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佩多加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50万达利特人的皈依运动,数百万达利特人相继从印度教皈依佛教。1957年,印度佛教徒组织佛教政党——* * *和党。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 * *和党的政治路线不满,另组政党。该党在孟买和马哈拉施特拉邦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印度佛教组织(摩诃菩提会、佛教神智学会、圣弥勒教会等。)在国外建立了许多分支机构,广泛开展国际活动,经常举办国际佛教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根据1980的统计,印度有555.4万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0.8%。印度佛教徒人数虽少,但在印度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力。(龚静在公开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