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从唐代到宋代是如何变化的?
衍生知识点-房事系统
1,萌芽
方时制度最迟在西周时期开始萌芽。“居民居住的地方,用土地的量来控制城市,土地是居民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方(里)城制度逐渐形成。"工匠治国,方九里,左祖右舍,面向市场."到了汉代,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坊市布局比较规整。汉代长安城,“街阔,街陡,九市开,货分地道。不准人管,不准车转,满城溢满,百川流,红尘云连。”
魏晋时期,坊市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北魏时期,洛阳已经形成棋盘格局。“殿外宫阙为曹,方三百步……”这种封闭的制度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2.破坏
隋末大乱造成严重破坏后,唐初只有200多万户,土地基本荒芜。“自伊至罗以东,亦近海岱,且是一望无垠,人迹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唐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唐朝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疏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增加农村劳动力。
在城市,大力推行市场体系,防止农民背井离乡。由于农业本身的生产效率没有手工业和商业高,农民总有去农业劳动或经商的冲动,而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无人耕种,无人挨饿;一个女人不织,还是受寒”,于是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轻则影响经济发展,重则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定。“方时制度的存在阻止了农民自由进城,从而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有利于初唐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代方时制度具有管理和服务双重功能。管理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方为主),服务职能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以市为主)。
“住在城里的是作坊,住在田里的是村庄”。房城市体系中的“房”是将城市中的各类建筑划分为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划分为区居住,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封闭管理模式。唐朝作为历代坊市制度发展的巅峰,按照坊居住和管理城市居民,形成了统一的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