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西河是什么意思?
2.陕西澄城县西河(一)西河概况
西河是洛河最大的干流,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城西1.5 km处。发源于赵庄乡鸭盘寨东西沟,流经左岸赵庄、罗家洼、庄头、城郊,流经右岸刘家洼、王庄、安里、窑头,在索村汇入洛河。全长36.8km,流域面积304.48km2,平均流量0.61m3/s,平均比降11.94‰,属恒定流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911.83立方米,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0.6%。它是茨沟县以北十几个镇的主要人畜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源,是全县工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水源。细河两岸属于中度水土流失区,水蚀严重,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为1450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为446,5438+50万吨/年。化肥、农药、土壤中的大量有机物和盐分随地表径流流入细河,已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细河水文特征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一般12-2月为旱季,7-9月为雨季,4-5月和10为平季。河流的含沙量与降水强度呈正相关,河流的环境容量与河流容积呈正相关。总体来看,夏季环境容量较大,冬春季节较小。
(2)西河和吴起:
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镇守西河,抗秦抗韩。魏烈周十七年(公元前409年),攻取沁河以西的临晋(今陕西大理东)和元里(今城南南),建这两座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建(今大理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占领秦以西土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之间)(见魏攻秦河西之战),设西河郡,为西河郡长。这期间“与诸侯共战76次,胜64次”,“四面推土,扩千里”。特别是在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金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比自己大十倍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有一次,魏武侯和吴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了中游。武侯曰:“美如山河之固,为魏之宝也!”
中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伍兹兵法》也诞生在西河。是吴起在西河任职期间,根据多年作战经验写成的。
战国时期的西河很壮观,乐府诗集里有一首描写西河的诗,暂时缺失了。
(3)王羲和说起古代乐府的《长歌行》,诗中说:“远游使心,游子生爱。凯旋的风吹长刺,枝叶飘落。黄色的鸟在互相追逐,撕咬,发出很好的声音。站在西江边,我哭了,感动了罗微。”
战国时期的爱国人士吴起在出国前说,如果他不能像香清那样当高官,他就不回国。后来他妈妈去世了,他终于没有回去。曾任魏国西河统帅,被迫离开。临走时,他看着西河,伤心地哭了。
3.西河,长江支流,是长江一级支流玉溪河右岸的支流。是在围堤连堤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平原河流,基本平行于长江左岸以东。历史上,西河就是一个缺口。边家拐河段,边家拐以下统称为“天河”或“洲河”。其中,马口闸至黄雉河口的下游河道为古汝须水的一部分。西河入河通道由上游向下游逐渐推移,这是其水系演变的特点。最早的入海口是新安桥和刘家渡。明代以后,由于沿江圩区的合并和堤防的修建,通江的一些支流被围入圩区。河流上游的通江口被水位撑起,它正在下游寻找新的出口。明朝郑德年间(1506 ~ 1521),刘家渡通江口被封锁。明朝万历年间?1573 ~ 1619年,新安大桥陡门于万历鑫茂年(1591)封堵新安大桥通江口后建成。因此,西河河口向中下游移动,主要是从泥汊河河口通过泥汊河;从神塘口经马沟河、神塘河入河;在黄雉河口流入玉溪河,从玉溪口流入河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泥汊和神堂两个入口再次被堵。至此,西河的排水出口只剩下了一个经黄洛河的玉溪河入海口,它正式成为玉溪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西河接受庐江县黄陂湖水系的水,干流从缺口开始向东流,再向北流至恒山,向东流至皇姑南。经过梁家坝的右那霍公河,到虎龙以北的右那虎龙河,到翔安镇以南的永安河;至凤凰井,右岸有一条导流河,经凤凰颈门向南至河道,凤凰颈门建于1952。主要用于引江灌溉和汛期后向长江排水,一般对汛期泄洪无影响。西河继续向东,转向东北,到达无为县长坝,在左那花过河;从天桥到黄螺河口流入玉溪河。流域面积2224平方公里(含黄陂湖来水60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509平方公里,丘陵地区791平方公里,平原圩区86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55平方公里。西河缺口以上的黄陂湖、白湖总汇水面积1138平方公里,多为丘陵地区。来水经两湖调节后流入细河。1953 ~ 1960期间围垦白湖,降低了西河上游的调蓄能力。然而,经过疏浚和整治后,赵贺河已从缺口和东北至马尾河口与巢湖相通。至此,缺口以上洪水基本通过赵贺流入巢湖,缺口以下细河流入渔溪河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从峡口到黄鹂河口,河道长度为108km。河道上口宽度110m,底宽45m,坡度1/70000。两岸圩田集中,耕地约654.38+0万亩。河岸由圩堤组成,防洪标准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