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分别指什么?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的四大类。分为经典部、历史部、次部、典藏部。每一部分包括其他经典,合成一个“经典和历史的子集”。

经部:指儒家。儒家之初有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合称“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部经典,即《易经》、《书》、《诗》、《周礼》、《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亮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各种人物、制度沿革的史书。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历史记载。各种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正史的开端。此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 *有24部历史。此外还有古史、野史、法典、地方志、官职、政书、季节等。,所有能记录的书都收录在历史系。

细分:指记载百家争鸣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时期,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誉科学、法律、医学、数学、军事科学、天文学和农业都非常发达。各家写一本书,后人因仅次于儒家经典而成为一家,故称子书。道学、宋明理学和清代考据学也被纳入子部。

文集: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歌、词、歌曲和其他文学批评作品的集合,都属于这一类。属于一个人的叫文集,几个人的作品叫集子,诗集叫诗集。

扩展数据: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经典。今天,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中国借鉴西方图书分类法,按照现代学科体系对图书进行分类。截止2013,10,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上世纪90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由于许多古籍难以纳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体系,一般古籍图书馆(馆)的收藏和检索仍采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经典难以计数。据不完全统计,存活至今的仍有8万多种。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称帝,由刘向、刘欣主持,包括检索、校勘、分类、编目等工作,最终编纂出中国国家图书馆最早的目录——《七略》。

《七律》将当时收藏的古籍分为六艺、诸子、兵法、数术、民艺、诗词六大类,并增加了编纂引论,总标题为《七律》。该书失传已久,但其基本内容一直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因此,《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成为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参考资料:

经典和历史的子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