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一家三代的住宅变迁史。
我婆婆今年84岁了。我希望她健康快乐。作为一个大三学生,真的希望婆婆不要再为我们操心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之福”,我们还是把自己的事情交给自己吧。
1号老房子是爷爷长大的地方,是他父母建的。
1号老房子位于四合院的一角。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爷爷出生在那里。上世纪50年代,因为战乱,婆婆逃到这里,被爷爷收留。从那以后,我就跟着爷爷。
从50年代到70年代,跨越20多年,婆婆为爷爷生了十多个孩子。可悲的是,最终只有五个人因为疾病和贫穷而长大。
婆婆常说,有这么一个没教养的孩子,“他11岁,因为癫痫死了,还是个儿子。”癫痫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在当时,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医疗条件。
我爸是我婆婆最小的孩子,70年代初出生。爸爸很少提到1号老房子的老故事,但提到最多的还是大爹的记忆。
“我记得那时候全家人都在守着炉子,妈妈煮了一大锅面。大哥嘴馋,靠在灶边,嘴里叼着‘叶烟’。一不小心,一大块灰掉进了锅里……”
老宅1号见证了爷爷从出生到中年这一代人,也见证了我爸几乎整个童年。可惜,从我记事起,已经荒废了很多年了。
现在老房子1变成了这样:
前几年,几经风雨,老房子1摇摇欲坠。为了避免老房子意外倒塌伤及无辜,父母果断采取措施将其拆除。
如今,老房子的地基变成了平地。我父母每年都在里面种当季作物,但是土墙的碎土极其坚硬贫瘠,导致农作物收成非常不乐观。但是我父母没有放弃。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耕作,土壤就会变得肥沃。我的理智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我的感性告诉我,土地从来没有幸存过,它一直在积蓄力量,支撑着我们一家人变得美好。
我感谢它养育了我父亲的父母。
二号老房子是我父亲长大的地方,是我爷爷那一代人盖的。
2号老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当时父亲还没成年。90年代初,父母在媒人的介绍下第一次在这里相遇。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又过了20年,我妈在2号老房子里生了我和弟弟。这期间,爸爸还扩建了二号老房子,甚至徒手在二号老房子右侧挖了一个池塘。
二号老房子是我婆婆待的时间最长的住处。在这里,我们送走了爷爷。那是在2014年,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我记得那是年底,因为那天我们在杀年猪。爷爷还告诉我和正在上小学的弟弟,早点回家吃饭。但是当我回到家的时候,爷爷已经瘫在沙发上,发不出任何声音。
爷爷的去世,对于我这个不到10岁的人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关于“失去”的洗礼。这件事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我估计我5岁的弟弟当时什么感觉都没有。
爷爷的去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我爸妈把贷款拿出来给我爷爷办丧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家早就穷了,如果我不做点改变,我的生活就过不下去了。后来父母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出去打工。去两年。
那是我唯一没有带孩子的两年。那两年,70岁的婆婆陪着5岁不满10岁的弟弟。
两年后,我爸妈回来了,一分钱也没带回来。然而,债务最终还是还清了。后来父亲在老家找了份工作,母亲留守在家种了几亩地。一切似乎都有了重新开始的希望。
我记得,我搬出二号老房子的时候是二年级,那一年,我13岁。
新家3号是我和弟弟从小长大的地方。它是我父母建造的。
3号新居紧邻村委会办公室,门口就是村道,2007年建的。当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政府的倡议下开始盖新房,改造农村面貌。这时候父母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也同步加入其中,开始考虑新房的位置。
父母对3号新房的建设并没有那么迫切,但是2018汶川地震把2号老房子的墙震坏了,不得已,父母加快了新房的建设。
3号新房建设不顺利。一开始是因为筹备资金不足,修到一半就停了。后来发生了意外,导致这个家庭在短短半个月内再次变穷。当时父母打算把修了一半的新房卖掉,全家搬回2号老房子,我和弟弟准备回老房子。
后来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励志。父母辛辛苦苦把新房修好,终于让我和弟弟有了独立的个人房间。其间,各种艰辛。我不知道父母是用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我,但我明白的是,父母并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在苦难面前坚定的站着。
现在,从婆婆搬进3号新居的那一刻起,我们一家人又住在一起了。
以后不知道下一次换住处是什么时候。我不确定那时候的家庭成员是谁。我想象不出在无限光年中的哪一个瞬间才是真正的重逢。我唯一深信不疑的是,无论我们的住所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就无所畏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