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区黄埔古港

著名的黄埔港,黄埔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恐怕年轻人不太知道那个地方在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侨乡。是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

黄埔村,原名,相传曾有一只凤凰飞到海边觅食洗澡,后人称之为(河边泥滩叫浦)。冯普,包括黄埔村和石集村的一部分,早在宋代就形成了村落。到了明代,广州的洋港府圩镇逐渐淤塞,不适宜靠泊。在琶洲(今琶洲)另一侧修建的琶洲塔可用于航海,因此位于琶洲东南部的冯普成为外国商船的理想泊位。当时,村子的南北大门各有一块石碑,一本叫《冯普》,一本叫《黄州》。外国商船很多,水手来往频繁,所以被误称为黄埔,后来因为谐音写成“黄埔”(有一种说法是云创村很多人姓黄,所以叫黄埔,但据笔者在黄埔村调查,这个村黄姓并不是最流行的,老人回忆以前姓黄的人并不多)。清代官方还称之为黄埔。康熙年间海禁解除后,广东海关在此设立“黄埔登记处”,指定外国商船在此停泊、装卸货物、纳税。这个地方和13号线之间有直达的驳船,所以“挂号台”附近的滨水街道很繁华。这里的居民也离海外很近,成了侨乡。刻有英文的石碑今天依然存在,说明当年有很多外国人居住在这里;还有一个清代的碑文,劝居民提防人贩子在海外拐卖人口,也是当年居民出国的见证之一。海外华人关心桑树,在家乡建了许多祠堂。同治年间,海关迁至常州,但仍沿用“黄埔”名称,称之为“黄埔新港”。一百多年过去了,“新港”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黄埔港,黄埔村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民国时期,这个村子里有30多座祠堂,成了伤兵们居住的地方。解放后,这里虽曾是广东省荣军疗养院所在地,但当年的繁华却鲜为人知。几年前,它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是“古老”的。几年前,市国侨办编纂的《华侨志》编者在新加波寻找著名“黄埔先生”胡玄泽(押切)的来历,几经周折来到黄埔村。他们发现了许多证明中外频繁交流的石碑。他们知道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侨乡,了解到村里70%的家庭都移居国外或港澳。于是,他们帮助黄埔村整理了村史和华侨史,引起了村里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关注,成立了黄埔村华侨港澳同胞联谊会。

在港经商的友协会长梁先生说:“黄埔村前辈胡玄泽、、冯瑞等名人为桑梓做了很多,我们的后人也应该为家乡的建设尽一份力。”近年来,联谊会成员积极捐款办公益事业,搞好了村里的路灯,在村口建起了凤阁;还在村里投资办玩具厂、假发厂、电镀厂;1990年,他捐款建了一所小学。

很多在国外旅游的亲戚都回老家建房了。笔者前几天走访黄埔村,看到了一村中西合璧建筑的独特风景。村里有十多座老祠堂,中国传统的“锅耳屋”和具有欧洲、日本、东南亚特色的洋房并列在绿树翠竹之间,十分有趣。在村里华侨港澳同胞联谊会名誉会长胡光春的“林虎别墅”前,可以看到墙上的基石上镌刻着“为旅居海外的后代将来居住而建房子”的字样,思乡之情溢于石上。原来兄弟会每年重大节日都会组织海内外乡亲团聚。在农历三月的第三天,近千人有时会回到他们的家乡进行传统活动,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划龙舟,以及庆祝十月的大团圆。据说,友好协会还计划在村口的冯普馆旁边建一个现代化的餐厅,以便乡亲们和客人们自由交谈。正是:“百年港口变,赤子仰视明月。中西合璧的房子很漂亮,绿云充满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