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生或死,一个必要的选择(2)圣人的生与死的选择。
02圣人的生死抉择
以上两种人生选择,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圣人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生死抉择的。
一、孔子升天之路:生死与国家社会。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青少年时期,刻苦读书,乐教,初试仕途,在鲁做官。本期精神境界:“快乐知命”。第二,中年时周游世界,致力于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以仁慈的方式进行社会改革。本期精神境界:“乐天知命之大忧”。第三,晚年对中国文化的整理、理解和传承。这一期的精神境界:“无喜无明,真喜真知。”
1,乐天知命的悠然
什么是「快乐知命」?列子告诉我们,要修养自己,让自己贫穷或可及,要知道生死是自己决定的,不是自己决定的。况且,这个活着又死了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也许谁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自己?知道了人生的使命,就不用考虑现在这个时代的混乱和变化,所以快乐无忧。这是无忧无虑乐天所知道的初级生活。列子原文:“我是一个可怜的人,知道来来去去的不是我,担心死,担心乱。我所谓的乐天知命是无忧无虑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修炼境界已经是极高了。一种是看透了人生的本质,超越了物质的局限,认为精神的修炼比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也就是说“练好身体,再穷。”二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明白了生命的源头和归宿,明白了灵魂才是真我,肉体的生死只是暂时的,所以才能轻松无忧。也就是说“我知道来来往往的不是我,我担心死,担心乱。”三是抓住了人生的根本,即“快乐无忧”。是啊,一旦没有了幸福,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然而,这只是成功人生的一半和一端,只是一半的人生,而不是全部的人生。我打破了自己的生死,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却忘记了自己是在不断地和别人一起放弃,无法避免别人的干扰,无法独处,无法独自享受,无法在别人的帮助下成长。进一步看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万物一体互补,才是更高的境界。关于这一点,孔子在青年时代就感受到了,于是专门进行了周游世界的修行,较早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境界。
2.乐天知道人生的大烦恼
孔子大半生都在“乐天知命之大忧”的境界中度过。列子告诉我们,孔子之所以修身养性,整理文化,培养人才,是为了实现世界的和谐,人类的和谐,每个人的幸福安康,特别是达到他应有的境界;但是很失败,不知道怎么改革,所以很担心。列子原文:“你(颜回)只知道乐天知命无忧,却不知乐天知命有大忧。.....如果我们培养诗词书法,我们就统治世界,把它留给来世,而不是只培养一个身体来治理鲁。而鲁王公大臣失序,仁义衰微,感情渐薄。这样子不可能是一个国家,面对面,哪像现世和来世?我开始知道诗、书、礼、乐无法从混乱中拯救出来,却不知道改革的方法。这乐天知命所忧。”
从自我保护,到与世界合作,再到通过治国平天下来自强不息,这是人生的一大飞跃,也是真正的“乐天知命”的所谓大慈悲、大胸怀、大境界。然而,这并不是人生的巅峰。因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是成长和快乐,而不是消耗自己和引起焦虑。这个时候,虽然有很大的心思和精力,却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那么,这种修炼道的方法是在什么境界产生的呢?
3、无知无喜,真知有喜。
经过几十年的主动、挫折和失败,在周游列国之后,孔子再次致力于文化典籍尤其是《周易》的研究,终于完全进入了“无”的境界:“无喜无明”;“知灭情,能而不为”,实现了“真乐真知”“真知真能”。列子原文:“无喜无明,是真乐真识,故乐而无所不知,忧而无所不为。”
什么是“无知无快乐”?就是我不喜欢什么,不讨厌什么,不提倡什么,不反对什么,不表现什么,不回避什么,不强调外在因素,不强调自己,不表现为主动(阳)状态,不表现为被动(阴)状态,而是一种阴阳合一的状态,是零,就是无中。随着外物的阴阳变化,我自然(在这样的方式下,是“无声而自然地获得”,该做的事都是无声而自然地完成。即“快乐,无所不知,无所忧,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一句话,是孔子总结的“活而无理”、“活而无用”是无限幸福的人生道路。
二、列子的修炼之路:生死与人外物。
列子给我们介绍了如何修僧,如何“留学”的过程。他的修炼境界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对错
列子的首要修养是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列子在老师老尚的指导下,三年不敢说谁是谁非,五年学会了如何消除自己的是非思想。七年做到无是非思想,无是非言论,九年真正做到“无是非”“无利害”,即“无我”,思想自由,说话随便,不知道是关于自己的。列子原文:“我不知道我是对是错,我也不知道我是对是错。”
经过九年的修行,列子终于达到了卫风的境界,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人和物之中,将“生而无故”、“无用”的人生演绎到了极致。
2、内观,取足于身
进入“无”的境界,不仅表现在如何对待自己,也表现在如何对待“外物”。纠结于外物,就无法专心于自己的修炼,冥想,放空内心。在这方面,列子和我们一样,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偏差。
起初,列子喜欢旅游,但他游错了方向,以至于胡先生不得不把他叫过来问话。这个时候,列子还振振有词,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厚颜无耻地说:“别人旅游就是想看点东西。当我旅行时,我想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玩,玩,谁也说不清玩的真谛!”于是老师粗暴地教训了列子。老师说:“你和别人一样旅行。你怎么能说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呢?”?你看到的一切,你只能看到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你只知道你玩的外国的东西不老,却不知道你的内心状态不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你只关心玩弄外来的东西,却不懂得观察自己。玩外物,是为了追求外物的丰富,是为了观察自己,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完美。得到自己的完美才是玩乐的最高境界,追求外来的东西是玩乐无法企及的。”列子原文:“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理由玩那个东西。“出国旅游,不知道内部看法。出国旅行的人寻求有备无患,向内看的人,从身上取足。把你的脚放在身体里,游过去。有备无患,不能游。”
外在的东西是“有”,相对而言,自身的内在状态是“无”。只有“无”才能生出“有”,直接用“出国旅游”来追求“有”完全不合逻辑。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从此,列子认为自己不懂玩的道理,于是“从不出门”,潜心“自省”,终于在处理“外物”上达到了“人生无用”的境界。
三、龙舒的成长困惑:生死与精神开启。
龙叔基本做到了“无理”、“无用”,但没有做到“无用之命”。为什么?原来他很担心。担心什么?我担心自己对赞美没有感觉,对诋毁没有感觉,对得到的不开心,对失去的不难过。我把活人看做死人,把富人看做穷人,把人民看做猪,把自己看做别人,把自己的家当招待所,把家乡当野蛮之国。而且对于这些问题,爵位的奖励无法提高,惩罚的威胁没有效果,大起大落的利益无法改变,悲喜不能转移,所以无法侍奉君主,无法结交亲友,无法训练妻儿,无法控制臣子。这些都是圣人“无理”、“无用”的正常表现,而龙叔却将其视为疾病,所以虽然有圣人的行为,却得不到圣人的待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龙叔的“虚无”并不完整纯粹,对是非还有些留恋。虽然他在行为上做到了,但内心还是纠结的。一旦你认识到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身心合一,内外和谐,这才是人生的成功,你才能真正走上“永生”之路。
通过文志“背对明朝而立,遥望明朝”的肉眼视角,原来龙叔对自己的内心了如指掌,却只有一个灵魂一无所知,于是便有了“以圣人为病”的心结。事实上,文志对龙叔症结的揭示有助于他穿越龙叔精神,实现最终的升华。一句话,“无理”、“无用”,活出灵魂,清空一切,化有为无,从无到有,从创造中创造,从快乐中创造,从空入道,是我们步入“真乐真识”、“真识真能”,生而不死,旺而不衰,乐而无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