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到潮州才八个月。为什么潮州的江山可以改姓韩?
韩愈有双重人格,命运未卜。但无论如何,韩愈是一个做实事的好官。
韩愈25岁为秀才,29岁开始走上政治道路,但在功名和仕途上却遭遇诸多挫折。
韩愈一生多次被贬到外地为官,仅在岭南和广东两地就有两次。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看到民间疾苦,上书朝廷。但被小人陷害,被贬为阳山(今广东)县令。这年年底,韩愈冒着严寒,赶到了偏僻贫穷的岭南。面对阳山的荒芜景象,韩愈不禁感叹:“阳山真是天下最穷的地方!”"
但是他没有沮丧,而是深入到人民中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来到田间地头,参加山民的农耕渔猎活动,为百姓办实事。
他发现这里的耕作方法与中原地区有很大不同。农民挥舞着沉重的锄头耕作松软的沙地,非常费力,效率低下。韩愈画了一幅画,让铁匠根据画造了一件专门用来翻沙的农具。农民用了之后,都说翻地快,重量轻,用起来不累,挺好的。
普通人最实惠。他们互相告诉对方,阳山有好官,同时大家都打造了这个工具,推广的很快。当时大火熊熊,铁匠铺生意被激活。
韩愈还发现,这里不仅经济落后,饮食也不科学——普通人一日三餐都要煮庄稼的根,不利于消化,容易患肠胃病。韩愈把中原人的饮食方式介绍给当地人,大家都乐于接受,从而改变了落后的饮食习惯。
人民感激韩愈,非常支持他。韩愈初来乍到,水土有点不适应,着实让阳山人担心。人家几乎把所有的偏方都拿来了,给他吃药。
因为韩愈经常执行惠民政策,所以深受人民爱戴。有的人生了孩子,就以他的姓或字为名。
韩愈还在阳山传播中原文化,如在牧羊山设立书院,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后亲自教导学生。一大批年轻人来到他的门前,吟诗作赋。韩愈本人写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可观。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书中看到他的许多优秀的诗歌。
书院里有一个学生,很聪明,但是看书相当漫不经心,不想理解意思。为了培养这种才能,韩愈带他去连江钓鱼,讲解读书的方法。后来这个人考上了进士,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为了纪念韩愈,在他钓鱼育人的地方建起亭子,取名“钓鱼台”。
由于韩愈的到来,阳山一度改名为汉邑,潢川改名为汉水,牧民山改名为仙灵山。时至今日,这里还有王汉桥、王汉门、尊汉堂,歌颂韩愈的功绩和德行。直到清朝,还有人写诗纪念他:“阳山永不穷!”世人皆知汉宫。至今仙灵山,谁在高风随?"
韩愈只在阳山生活了1多年,却跨越了三年。在这里,人民支持他,他很幸福;但是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他,就是水土不服,所以想转学。
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派使节到凤翔迎佛骨,京城掀起了一股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了佛骨桌,称佛骨不可信,要求将佛骨从泥潭中丢弃,以终结世人的疑虑。
宪宗看了以后,非常生气,想用酷刑杀死韩愈。幸好宰相裴度等人极力为他说情,才免他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16年后,韩愈再次长途跋涉来到岭南。
韩愈的潮州刺史任期其实只有八个月。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被贬到很远的地方而消沉。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爱民之心在潮州传播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文明,选拔潮州优秀人才任用。
总结一下:驱鳄鱼,为民除害;请老师办学;还债,释放奴隶;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抗洪灌溉田地。
一千多年来,潮州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特别传奇的是鳄鱼的牺牲。当时汉江上出现鳄鱼,伤害人畜,危害很大。
韩愈在汉江边布阵。一阵敲锣打鼓、鞭炮声过后,他一头扑向猪和羊。然后,衣冠楚楚的韩愈,仰着头,脚踏实地,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河水,认真地回忆着自己写下的不朽文章《祭鳄鱼》。传说鳄鱼搬走了。
潮州人感恩韩愈,当地的河山都姓韩:韩江、韩山、汉地、韩文公祠、敬汉亭、昌黎路、鳄鱼祭祀台、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等。
可见,被贬在韩愈身上并不可怕。不为人民做事,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编者按:纪念和缅怀韩愈,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心所向。同时也要看到,首先韩愈要有群众基础;没有群众基础和人民世世代代的赞誉,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潮州,任潮州刺史。他在潮州做官才八个月,却让这里的山川都随了韩的姓。他是怎么做到的?
韩愈在潮州的八个月里,自始至终勤勤恳恳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一直全心全意为潮州、为百姓谋福利。很快,这个偏僻蛮荒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文化底蕴深厚的人间天堂。
“爱民如子,敬民如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韩愈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潮州人一直记得韩愈。潮州的许多景观、堤岸和亭台都是为了纪念韩愈而命名的。故后人赞曰:“南行八千里,胜似河山汉姓。”这是一个珍贵而永恒的纪念。
说起韩愈,我不禁想起同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
苏轼和韩愈一样,一生跌宕起伏,屡遭贬谪,命运尤为坎坷。但无论是被贬黄州、颍州、密州、徽州,还是最后的儋州,他都勤于政事,造福各地百姓。即使在他去世前的暮年,他也尽力建设儋州,为那里的人民造福。
他在儋州的时候,离开人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即使在身体每况愈下,失去了爱妻幼子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为人民服务,把原本落后原始的儋州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美丽、文明、尊师重教、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明新城。
潮州江山因韩愈而改姓,杭州也因苏轼而留姓——如果在他指挥下修建的“苏”堤杜绝了洪水,就不会有太平盛世的杭州,也不会有秀美的西湖和三泉映月...
在文学上,苏轼和韩愈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唐宋八大家”。政治上,他们都是被千古称颂和爱戴的人民“公仆”。
他们的才华和魅力将永远闪耀在中国的历史上...
以前潮汕有一条河叫恶溪,河里有很多鳄鱼。韩愈迁居潮汕后,写了《祭鳄鱼》。据说鳄鱼一听就跑了,潮汕人后来把这条河改名为汉江。
除了这件传奇的事情,韩愈还做了很多实事。
1.冯
据《潮州县志》记载,韩愈“设乡学,延昭德为师,捐十万元为例,收余粮为学生伙食费。自然是潮在文线。“你不仅办学,还捐钱帮助办学,让学生吃好,因为潮汕文风大有改观。
改变民俗
当时潮汕地区流行俘虏为奴,而韩愈在潮汕释放奴隶,禁止这种陋习。据唐代皇甫适《韩文公墓碑》记载,韩愈“劫卖者之口,免之,不计价值,以钱赎之,还之,赦之”。
3.促进农业资本
大文豪韩愈在潮汕写了很多祭祀文章,比如祭祀大湖,祭祀大湖,祭祀城隍,祭祀石神,祭祀挡雨,祭祀鳄鱼。这些颂歌都与水有关。除了祭祀神灵以求风调雨顺,韩愈还在潮汕兴修水利,留下了许多造福百姓的过程。
正是因为韩愈的这些成就,潮汕人千百年来都把韩愈当作城隍来祭祀。比如潮汕有一座韩文公庙,苏轼曾写下“潮州韩文公庙碑”,意思是在百姓眼中,韩愈应该是神,千百年来的祭祀。
但在佛教中,一直有韩愈下地狱的传说,也有佛教徒热衷于论证韩文公年老时信佛。韩愈是韩湘子在道教中的长辈。
潮州当时是边疆,各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这是很常见的。人没见过世面,突然空降来一个大领导,像神一样自然!就像现在的潮州,市里建了几个公厕,要在报纸上吹牛。
一个
在潮州,人们常常不直呼韩愈的名字,而称他为韩文公。连乡下的布衣都知道韩文公有多神——到底有多神。
也是湘桥区林西镇下辖的八个村,包括迪美村、仙美村、古蒂村、后洋底村、内坑村。每年九月九日轮流祭拜韩愈。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还搭建了戏楼,邀请戏班演出。所有在外工作的村民都赶回村里参加节日。
祭拜仪式中,村里的老人主持仪式,身着唐装的老人整齐有序地向韩文公遗像敬礼。随后,台上的演员按照习俗身着戏服走下舞台,向韩文公遗像敬礼。
在潮州,从城市到乡村,韩愈不仅是文坛唐宋八大家之首,更是历史人物,被神化。
潮汕人往往把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人神化,世代供奉在寺庙里。潮州文化学者陈汉初先生认为,“潮汕人敬祀神灵的习俗颇具特色。总的来说,潮人神化自然和天象,神化祖先、圣贤、民族英雄、帝王忠臣,奉若神明...但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迷信,就算了。他们应该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现象来分析和对待。”
潮州韩文寺
但在多神信仰体系中,韩愈的地位是绝对独特的,城乡之间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韩文公庙。对韩愈最隆重的纪念,就是当地人直接把当地最重要的河山改成了“韩江”和“寒山”,潮州人称之为“江山改姓”。
而且对韩愈的崇拜不仅仅是单纯的纪念,更是一种神,祈求他的保护。这种从多年的尊崇到祭祀和神化的转变发生在宋代。
朝鲜和宋宁宗先后封韩愈为“长里伯”和“长里公”,享孔庙,等级大大提高。潮州的地方官绅也纷纷建庙褒祀韩愈,韩愈在潮州实现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苏东坡曾在《潮州汉文公祠碑》中写道,“潮人也公,饮食必祭,水旱病必祷。”足见宋代潮州人已将韩愈作为能保佑百姓的圣物来崇拜。当人们想向神灵求助时,他们必须去韩国寺庙祈祷。
清朝乾隆年间,学者谭翠在《楚录》中记载了潮女蜂拥至韩文公庙为子女祭拜祈福的情况。“巢父寻子必在文公庙,那里到处都是庙,什么都要的人...直视龚为多子母!”当时韩愈甚至还有送观音的功能。
二
一个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角落地方,一个声名狼藉的士大夫,两者的命运有了短暂的交集。那是公元819年,韩愈51岁。因劝唐宪宗春历皇帝不要过度拜佛,遭到宪宗不满,从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离长安那么远,直到今天,这里的人还自称“省末国手”。对于远在长安的皇帝来说,对韩愈的贬黜有无数种,但他选择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可见春丽对韩愈有多不满,韩愈有多沮丧。
但对于潮州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虽然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很短,只有七个多月,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能给潮州带来持久的影响,实在是了不起。
一般来说,贬谪的官员和罪人一样,不会积极参政,但韩愈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张旗鼓地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
韩愈在潮州的七个月,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捕杀鳄鱼;二是在北方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第三是赎回奴婢。命令奴婢用工资还债,钱和债就给人自由。不出钱的可以用钱赎,以后不能蓄奴;第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
提供鳄鱼站
据史料记载,韩愈初到潮州时,听了百姓对河中鳄鱼灾难的反映,他决定除掉鳄鱼。他还写过一篇文章《祭鳄鱼》。然后,选择人用毒箭射鳄鱼。时至今日,汉江中游沿岸的村落依然传承着将纸鳄做为香船驱赶鳄鱼的习俗。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许多学校,以促进文化教育。资料显示,韩愈在潮州找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他一起办学,把在潮州的工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办学中。
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思想文化界弥漫着腐朽消极的气息,儒释道矛盾交织。以韩愈为首的一些有经世之志、恪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通过复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来挽救社会危机,而韩愈也将一生致力于“儒家复古运动”。
韩愈以一人之力,不惜违背皇帝直言不讳的劝告,却深深地堕落逆境而不消沉,得以继续果敢。宋代大学者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承前启后,万世太平。”而韩愈并不是这种儒家士大夫精神的典范。
三
韩愈在百越这块蛮荒之地播下了重视教育和读书的种子,使潮州学文崇文之风初具规模,并延续千年。所以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潮州著名地方文史专家曾春安认为,韩愈给潮州人后代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潮州教育的振兴。“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他来了以后,振兴了当地的教育,文化素质也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韩愈的好学精神在宋代开始显现。据《潮州元代三阳》记载,南宋时潮州有两所书院,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所谓“朝儿书院,别县所无,文风繁盛,不如也。”
“松柏植疏,穷子弟读书”也成为潮州人的座右铭,古潮式的繁荣令人惊叹。曾淳安从史料记载中发现,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一万多人。当时潮州人大约有7万多户。
“一家五口,潮州四十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下二十万人。除去老人和孩子,还剩下多少年轻人。这是什么文化氛围?”
在韩文神庙周围
韩愈之前,潮州只有三个进士。韩愈之后,到南宋,进士172人。潮州人把这次科举的总给了韩文公。
时至今日,在潮州,你总能看到一些人沉迷于笔墨诗词的世界。曾春安有自己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递给我一套他最近上菜前写的诗。
当地人书法写得好,对联写得好的人总是受人尊敬。潮州人家门前的对联有楷书、隶书、篆书。伴随着家家户户精心培育的兰花等植物,总有古色古香的架子,钓鱼竿,耕田读书等。精雕细刻中,诗词礼仪家传,种田读书几乎是潮汕地区每个大户人家的家训和祖训。
潮州位于广东省的东南角,三面环山。这样的地理位置,让潮州曾经被当地人称为“省尾的国际玩家”。有趣的是,中国的文脉在这个角落的城市里传承至今。1200多年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始了这一切。
韩愈被贬潮州不到八个月,却赢得了潮州人一千多年的尊敬和敬仰。赵朴初先生说韩愈“南行八千里,胜汉名于全国”。
韩愈主政潮州期间,提出了减税、办学、废奴、提倡男女平等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这些思想在潮州被历任官员贯彻执行。后来的官员贡献更大。
为了提高知名度,我们使用名人。一直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