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屯乡行政区划

种植业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科学规划、规模发展、注重效益”的原则,以作物布局调整为手段,优化品种、增加规模、增加效益。刘镇屯乡一直是淮阳县花生、大蒜、黄花菜的主要生产基地,被誉为“花生、大蒜王国”。李杰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引导全乡数千人转变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全乡每年种植地膜花生4万亩,大蒜1.5万亩,平均每亩效益超过1.5万元;同时,还努力发展花卉苗圃,有5000多亩高效作物如棕李、黄姜、梨枣、芦笋和温室蔬菜。

养殖业以典型为引导,以示范为带动,规模化发展。刘镇屯乡农民有传统的养殖习惯,饲草资源丰富。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殖业,为把怀山羊生产打造成支柱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全乡发展了11专业养羊村,建成100只以上的羊场50多个,发展羊20多只。初步形成了以高河为购销基地的“淮山羊交易市场”,年销售商品羊65438+万只;以大房庄为中心的屠宰加工基地,常年从事牛羊屠宰、肉类加工、皮革销售的农户超过1500户。同时,养羊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养殖业的发展。全乡已建成600头以上养猪场2个,100头以上养猪场29个,120头以上专业养猪户。有11养牛30头以上的专业户;1000只以上的养鸡场21个,500只以上的专业户76个,达到了“人均2只羊、每户2头猪、1头牛”的目标。全乡怀山羊年均产量1.3万只,黄牛年均产量0.6万只。生猪1.5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1.8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50.3%。3、大力发展近农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该乡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近农企业。全乡设立板材加工厂39家,细木工厂102家,形成段庄、马庄两个板材、板条生产销售基地。板材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木材的购销,全乡有2000多人从事木材购销。同时,全乡发展花生加工民营企业31家,大蒜加工厂7家,预加工厂4家,酒厂1家,油脂加工厂1家,安排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上的富余劳动力4100人。

刘振屯的乡土以沙地为主,适宜种植花生、大蒜、黄花菜、小麦、大豆、枣树、杨树等农林作物。是省内外知名的花生、大蒜、大枣生产基地,被誉为花生王国、大蒜之乡。13以来,历届乡党委、政府把农业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一号工程,坚持市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带领群众走上了大流通、大发展的富民兴乡之路。2003年粮食总产量1.991.000公斤,石油总产量2025万公斤,均创历史新高。全乡新发展地膜农业6.3万亩,其中地膜花生3万亩,地膜大蒜1.5万亩,地膜山药、牛蒡3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347座。麦棉套种、麦瓜菜套种、麦烟红薯套种达到7.5万亩,每亩年增收1.5万元。畜牧业以推广青贮氨化、加快品种改良等先进饲养技术为重点,抓大户带整体,抓品种带改良,抓科技抓防疫,抓节粮抓氨化,抓服务求发展,使全镇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变。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新发展猪、牛、羊、兔、鸡、鸭等不同类型的18专业村和1612专业户。截至2003年底,全乡共有黄牛1.3万头,羊7.3万只,生猪21万头,家禽2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71.3万元,比2002年增长3.8%,是全县六大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以淮山羊、黄牛为主。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投资650多万元,建成了豫东最大的花生大蒜购销市场。市场建设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全乡从事农产品购销的农民经纪人有400多人。并在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点,年销售花生2500多万公斤、大蒜2000多万公斤、板材30多万立方米,年为全乡创收800多万元。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多渠道输出劳动力。该乡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培训。全乡每年向外地输出劳动力13000多人,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年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一批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获得了知识,赚到了票子,学到了技能,回到家乡办厂,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坚持多轮驱动、民营为主、整体推进的战略决策,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在农村实施秘书工程,迫在眉睫,促进其发展;设立乡镇企业奖励基金,对为乡镇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大力表彰,对村给予黄牌警告;采取上赢下聚、内部筹集、外部引进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年引进350万元以上;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联姻,实行高起点嫁接,借助国外争取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企业重组,对外租赁承包,内部挖潜改造,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的企业发展格局。2000年,全乡国有私营企业发展到183家(其中板厂36家,细木工厂71家,蒜片厂9家,花生加工车间30家,预制品厂6家,个体工商户347家),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利润6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