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历史意义

秦文化是秦家族文化演变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秦地处西戎,长期受社会环境和战乱的洗礼,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秦人性格朴实直爽,性情刚强坚韧,做事敢作敢为,善于在艰难环境中进化进取。这些人文因素反映了秦文化注重实效,强调功利,勇于创新;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善于计划,善于组织,遵守规则,追求和谐,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进,没有任何障碍和力量。秦文化的精神特质造就了强大的秦国,为秦朝中国的建立和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第一,跨越历史的伟大实践。从秦非子封秦,到秦襄公建立诸侯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在大约678年的时间里经历了37代君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几乎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经受了战争和重大社会变革的严峻考验。秦文化是在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纷争频繁中不断发展、提升、补充和完善的,每个朝代都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定义。因此,秦文化是在空前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艰辛探索、反复试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过一代又一代秦国先辈把握发展机遇、引领社会变革,在跨越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发展而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达到历史的顶峰,成为中国最先进的文化。

二是“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秦对外来文化一直采取包容的态度,自以来,就注重引进人才,吸收外来文化。到了秦时期,博采众长,出现了“兼收六国之士”的学术风气。但李斯《逐客令》中说“明月之珠垂,太阿之剑奉,翠凤之旗筑于隔纤之马,树灵之鼓感如蝎,使秦不生”,又说“乐在异邦者,弃坛子而敲,取郑、魏而不奏郑、赵。秦始皇统治时期,注重吸收礼乐,“学中国六国之礼,采其善”。他还允许召集六国学生编撰《吕氏春秋》,并采用各种学说,表现出“泰山不让土”的广阔视野。虽然出现过“焚诗书、明法、禁儒”、“以梵书葬儒”的现象,但这只是推行行政制度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影响到秦文化的繁荣昌盛。

第三,“江海不择细流”招贤纳士的政策。秦孝公建都咸阳后的144年间,秦一直是政治上百家争鸣的摇篮,“门户开放”是秦的优良传统。秦大力引进六国人才,从外界吸收了大量的新信息、新思想,如的商鞅,秦惠文时期的苏秦、张仪,秦昭王时期的范睢、蔡泽,秦始皇时期的李斯、韩非、魏璇、郭征等。都是当时六国有名的仁人志士。“士不生于秦,而愿忠于多”,都在秦找到了实现。秦国对外来人才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使咸阳成为人才之都,秦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最强大的国家。

第四,“君非公”的社会改革。秦从商鞅变法开始建立“郡县制”,推行土地私有制,逐步废除分封制。其目的是打击封建王侯的地方势力,瓦解封建贵族和领主对土地的控制,允许人们自由买卖土地,让农民合法占有土地。这次改革推翻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田封臣”制度,恢复了基层人民的基本权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些措施继续延伸到皇室条例和“石清实录”制度。比如始皇帝登基后,不沿袭祖制,“立秦无为君,不立小儿为王”;各级领主官员被授予军功,“功臣为诸侯”;直到始皇帝驾崩,国家没有封皇后,也没有立太子,一切官员都是按制度任命,各司其职。秦始皇“不学无术”之上的改革,充分体现了他以“庶民社会”为基础的治国思想和积极推动中国走向“君主法治”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他是中国古代一位同情“庶民”、亲民的伟大政治家、改革家和帝王。

第五,从古至今的政治变迁。秦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扩张疆土、收复西部洼地、治理巴蜀、开发南越、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臣制度;二是建立县制;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第四是提倡土地私有制;第五,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火车轨道。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不仅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割据向封建大一统的转变,而且准确把握和控制了这一转变中的每一个历史关节,创造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