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葛熊健历史文化的影响
(3)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古代陆路交通好,长时间没有海难(相对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
然而,今天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们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争议。中国对外能源依赖日益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强大的海军。
美国企图通过岛链压制中国的崛起。这些都说明中国海防形势严峻,传统的地权思想亟待改变。
中国是一个以“以农立国”著称的国家。从新时代到夏商周,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区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从整体的地理环境来看,根据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大致可以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在一个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所以利用海洋水运,往往商业发达,人员交流和流动方便。
而且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导致有向外扩张的动力。但是,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与海洋民族正好相反。
中国幅员极其辽阔,内部平原辽阔,尤其是黄河和长江流域相邻,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分。所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比海上岛屿更容易统一。所以历史上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中国即使失去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也还有广大的退路要处理。其他地区的古文明都被外族入侵破坏了,就是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唯独中国能对民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并使之生生不息。
中国有一个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西北横跨漫长的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
这些是地理禁区,给了农业人口不可逾越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极为不便,内部回旋余地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了与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了对外扩张的野心,养成了独立、和平、温顺的民族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一般都是在当地独自酝酿和生长的。虽然偶尔会有外来文化元素从西域或海上传入,但都是婉约而包容的,让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自信。中国的气候也影响着文明发展的方向。
古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起源于暖温带,逐渐发展到寒带,而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的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而地形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大多数河流从西向东或从北向南流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了收成的丰歉,南方气温温暖,北方寒冷,造成了作物生长期南方长,北方短。这些条件对农民不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六千万人口,但耕地面积远远不够。
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就迫使农民在分配的狭小土地上精耕细作,最经济地利用土地。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但也只能维持生计,这就形成了迁居他地、随遇而安、原地不动的民族性格。
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意味着贫穷和死亡。这种对土地的经济依赖反映在民族心理上,表现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感情。
这种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哪些作用和影响?1.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温度、雨水等条件好,较早形成了农业社会,使得文化发展得更早更快。2.尽管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和融合,但农业人口在数量和文化优势上始终占据多数。所以农业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3.由于地域辽阔,纬度较大,当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并不能影响整体的农业生产,这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因为有周边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才能独立发展,长久延续。2.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是1。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特征多样。它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2.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是有区别的。农业文化上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差异。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有不同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3.对开合的影响是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时期(相对于其他文明)。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形成自己的体系,与西方大相径庭。3.使中国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延续性。4.长期的封闭和高度的文化发展导致了自我中心的意识。展开信息。
有些游牧民族,比如蒙古族、满族,军事上是征服者,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 *文化和印度文化并没有因为地理上的阻隔而深深影响中华文明。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扩大到全世界。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只是到了近代才开始落后。很多人也喜欢拿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做比较。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所以很难把罗马帝国与汉朝相提并论。此外,一种文化必须适应相应的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与中华民族在各方面有着频繁的交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先进文化。而中原对草原的影响没有日本和朝鲜那么大,因为中原、日本和朝鲜都是农耕文化,更容易相互交流和影响,而草原是游牧文化,不可能完全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是部分借鉴。明末工业革命后,欧洲强大起来,逐渐加强了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但由于中华文明底蕴深厚,这样的影响力始终非常有限,防线在鸦片战争后终于被突破。
虽然如前所述,由于地理原因,中华文明受外界影响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封闭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都被中国化了。
比如今天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参考百度百科-中国文化。
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是1,地理环境壮丽,发展基础广阔。中国:黄河流域,70-80万东亚大陆:元谋、云南、蓝田、陕西、周口店、北京、辽河流域、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凉州、永州、禹州(尚书龚宇)秦岭、淮河以北:小麦、谷子等旱地作物区;秦淮以南:水田以东作物区:主要是农业区:主要是畜牧业区。3.复杂的地理形态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空间条件(1)。不同的地域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
(2)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多元化与一元论共存。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初期——董仲舒——近代康有为理学:连学(周敦颐)洛学(程颢、程颐)(张载)(朱)B文学:宋代——江西诗派。宗道、中道等。)竟陵派(钟星、谭等。)清代——浙西词派(朱彝尊)桐城派(方苞、姚鼐等。)阳湖派(景云等。)C学术(以清代为例):吴派(惠东)徽派(戴震)派(黄宗羲-周)常州派(杨格)扬州八怪(等。)E语:七大方言区北方语区(官话区):长江以北地区和长江南岸九江至镇江沿海地区,以及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吴语区: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赣语区:江西湘语区:湖南、广西北部粤语区:广东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客家话区: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闽语区(闽南、闽北):福建、台湾省、潮汕。3)幅员辽阔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转移——安阳——Xi安及其周边——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提供了深厚的腹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1
地理环境主要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难以严格区分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三
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四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确定一切生物及其在这个环境中的活动,确定它们的产生、发展乃至灭绝的过程。第三,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物质以及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能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第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这个环境的内在规律。
五
虽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提供的条件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不超过这个限度,就可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空间。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出现到灭绝的具体过程、方法和时间;其次,它不决定物质和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反它的内在规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个环境,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移。
6、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作用是不同的。
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第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儒学化程度不同;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的影响。
8.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宜人民生存繁衍的地区。
九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它们形成于农业地区,并随着农业地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0.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交通。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11.地理上的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国不同地区受到不同外来文化的困扰。
12,地理环境对开合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没有绝对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程度不同;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是否开放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13,中国在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对外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原因不是地理上的阻隔,而是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400多字地理环境初步影响一个地方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不同,人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同。
人是环境中的动物,在根据周围的环境条件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饮食习惯。
环境的差异,再加上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世界、人生的认知。
说白了,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文化。
中国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是灿烂的,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从小过着游牧生活,时刻都在感受着草原的辽阔,所以创造的文化产业都是非正式的,像大同石雕;青藏高原因为地处呐喊区,自古以来就崇拜上帝,所以有着深厚的信仰文化。江南,以为内河水网封闭,山多丘少,只有一衣带水,所以碧水融情,展现的文化如江南园林般柔美细腻。
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另一方却满怀感情的执着于这一方水土。
论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P15,第24页)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生物,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一般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人们往往难以感知。但在某些阶段、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得非常迅速和剧烈,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领土、行政区域、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畜牧业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远远快于自然地理因素。
这两种环境各有具体内容,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地理环境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但当时只有自然环境。人类出现后,完全纯粹的自然环境不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漫长的人类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极其有限。所以主要的地理环境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我们在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了现代,就更难严格区分两者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25页)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与否,而要综合理解。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尤其是古代,都离不开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乃至灭绝的过程。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灭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人类早期文明的源头,佛教对抢劫的看法。
3.这个环境中的所有物质以及物质产生的能量。它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能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个环境之外的因素(比如其他星球)的影响,或者离开了这个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符合这个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和发展这个环境,使之向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空里,在具体的人和事里,地理环境一般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只要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远未达到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可利用性是有一个最终极限的,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这个极限。人类虽然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来改造自己,但在成为环境的主人后,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终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科书上说,虽然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没有超过这个限度,就可以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空间(第25页)。这是一个理想的观点。
收起来。-zybang/q?-?2016-12-5?-?快照?-?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搜狗_ preview _ link = "://zy bang/question/293 b 96 c 61 ee 37 ddbd 69 e abb 0781 a3c 22。" url="/webpreview?ie = utf8 & amp预览= 1 & amp;URL = % 3A % 2F % 2Fzybang % 2f问题% 2f 293 b 96 c 61 ee 37 DBD 6 a 9 eabb 0781a3c 22。% 3F & amp;did = 4 E8 a 345 fcd 5d 274 b-FBC 066362 e 7 C4 c 37-c 1f 6684d 327 d8e 9385 B3 df 7336 a 02 a 2f & amp;k = b 17b 151303d 79 B4 BCA 19 cf 98 c 24 a 87 c 4 & amp;编码查询= % E5 % 9C % B0 % E7 % 90% 86% E7 % 8E % AF % E5 % A2 % 83% E5 % AF % B9 % E4 % B8 % AD % E5 % 9B % BD % E5 % 8E % 86% E5 % 8F % B2 % E5 % 92% 8C % E6 % 96% 87% E5 % 8C % 96% E7 % 9A % 84% E5 % BD % b 1% E5 % 93% 8D % 20% e查询= % E5 % 9C % B0 % E7 % 90% 86% E7 % 8E % AF % E5 % A2 % 83% E5 % AF % B9 % E4 % B8 % AD % E5 % 9B % BD % E5 % 8E % 86% E5 % 8F % B2 % E5 % 92% 8C % E6 % 96% 87% E5 % 8C % 96% E7 % 9A % 84% E5 % BD % b 1% E5 % 93% 8D % 20% E8 %& amp标题= % E3 % 80% 90% E7 % AE % 80% E8 % BF % B0 % EE % 90% 8A % E5 % 9C % B0 % E7 % 8E % AF % E5 % A2 % 83% E5 % AF % B9 % E4 % B8 % AD % E5 % 9B % BD % EE % 90% 8A % E6 % 96% 87% E5 % 8C % 96% E7 % 9A % 84% E4 % BDst=1 " >试映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1——地理环境首先决定了人口的形成和分布。世界上人类最早聚居的地方都在大河周围,世界上最早的物种也起源于水;2-集中的人口也形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比如中国的黄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在水源地附近;3-人类文明的出现意味着文化逐渐形成并自成体系。
此后,由于文明的扩张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探索水源附近的地形,并开始基于发达的地形地貌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比如平原地区(居住地稳定,气候宜人,适宜各种文化、工商业活动,各种行业自成体系并出现了大量名人,出现了许多习俗和节日,如农历、12节气等,都是从农业中衍生出来的;端午节是根据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产生的。海运、陆运和货币的使用都是商业需要等。);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和其他条件,最明显的是在服装和配饰上形成民族文化特色);草原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居民的房屋多为流动式[如蒙古包],畜牧业也因饲草资源丰富而相当发达。但由于长期的流动性和吃牛羊的强健体魄,一些由最初的争夺土地或比赛而产生的活动,发展成了许多健身活动甚至民族习俗,摔跤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此外,还有多雨地区(吊脚楼的发明);干旱地区(坎儿井的发明)等等,涉及到民风、风俗、建筑、饮食等等的尴尬。
4-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文明也逐渐不同,所以南北高低地区需要互相交流补充,后来甚至需要与海外互相补充。这种交流的需求导致了很多事件,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南北和海外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宗教。各种宗教的相继传入和影响,也改变和形成了一些传统文化,比如高原地区的小乘佛教,出现了一系列的东西,从国家领导人班禅,到民间使用的转经筒;平原汉族大多信奉大乘佛教,很多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都来自于佛教的宣传和发明,比如素食、茶道、人物山水画、建筑平台甚至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大的需求是印刷佛经;例外是* * *,他们信仰* * *宗教。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他们的饮食中不吃猪肉(当然也有很多其他方面,但大部分来自* * *)的规章制度。5-在这种相互交流和补充中,外来的习俗和文化因为要与本土文化相互依存而经历了许多本土化的转化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批新的传统文化。
直到现在,地理仍然影响着传统文化,其中一些有利于传统的保存,而另一些则逐渐被破坏。比如布达拉宫,因为地形相对封闭,现在变成了宗教旅游圣地,一方面发展了经济,有利于传统的维护,因为人们来这里是为了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制保护;再比如沿海地区,由于航运等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国家联系紧密,但却导致了当地很多文化的缺失,或者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比如春节越来越不大气,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很少有人重视,甚至最后被其他国家申请世界遗产。可以说是很讽刺,但是圣诞节、愚人节等进口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就这些了~展开的话要写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