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风格和形式是什么?

一、早期中国舞蹈的“娱乐性”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作为中国最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戏曲在其最初形态中具有“娱人”和“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在初始形态上只有单一的“娱神”功能,原型结构是原始的“宗教习俗”。这些特点从目前国内发现的古代岩画舞蹈图中可以看出。

在原始社会,舞蹈是原始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原始生活的需要。当时,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生殖崇拜和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灵的象征,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以舞蹈的形式在图腾仪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开始时,男女巫排成一列,各持一面扇形羊皮鼓。第一个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奏起虎啸,一群女巫跟着笙乐的节拍起舞。舞蹈的主要情节是女巫带领表演模仿十二生肖的声音和动作来象征十二生肖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到来……”中国各民族之所以有那么多仿真鸟兽舞,是因为他们崇拜原始图腾。中国民间舞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从中可以找到它的文化原型结构。

第二,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

在古代,音乐和舞蹈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演奏“音乐”时必须有“舞蹈”。《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与诗歌紧密结合,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就这种中国舞蹈题材而言,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主要有家的音乐,葛的音乐,云门、的音乐,大少、大夏、大用、大武的音乐,里布艺妓、左布艺妓以及唐代和其他古代的十种音乐。

据鲁《春秋》记载,之乐是古代一个部落的乐舞。乐舞分为八段:载民、玄鸟、碎草木、分五谷、景天场、大地宫、一地得、总兽之极,每一段都表现了一个生动的主题。第三,“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告别了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的原始舞蹈是生命形式的原始记录,那么在奴隶社会,先民们不知不觉地从原始时期神秘而崇高的生命形式中走了出来,逐渐从全民的活动演变为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在“娱神”和“娱人”的双重深度中发展。这种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舞、傩舞和汉代的百戏舞中。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蹈者和崇拜者希望通过祈祷、祭祀等行为与神灵接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商代的“礼舞”,就是一种求雨的祭祀行为。傩舞也是驱鬼、放逐奴隶的祭祀仪式。经过历史的洗礼,它也在我国民间盛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傩戏”。

汉代的“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在“百戏”中演出。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鼓舞和巴渝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以舞说戏、依剧而舞的表演成为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