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英雄齐聚大理丐帮大会,回顾丐帮起源与历史。
电视剧里大家都看过丐帮大会选帮主的活动,声势浩大,现在应该没几个人能看了吧!最近几天,大理乞丐公会大会举行了一次各路英雄的聚会,来乞讨。我们通过大理丐帮大会回顾了丐帮的起源和历史。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大理的花会,也是江湖传闻中的丐帮大会。云南很多乞丐,导致很多人乞讨。相传这一天是地王菩萨的生日,闫希会打开地狱之门,让人们祭拜死者,于是人们聚集在东岳庙前的街道上祭奠死者,拜佛祭祖,缅怀佛祖的恩情。人们相信在这一天给乞丐施舍,做好事,会得到很多祝福,这吸引了周围许多乞丐排队乞讨,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花会”。
花子会吸引数万人参加,人山人海,浓烟滚滚,鞭炮齐鸣。国道214人山人海,白族人在这里生火做饭。烧饭后,他们端着一盘盘米、鸡、果、酒、茶,带着祭祀用品到东岳庙,在东岳庙的树下烧纸钱、松香,白族老太太敲着木鱼,喃喃自语,虔诚地跪拜。
丐帮大会位于大理镇西门外东岳庙附近。中午时分,大理各乡镇的村民聚集在这个地方,提着装满纸钱、肉菜、锅碗瓢盆等物资的洗衣筐。他们三五成群,在树下,在路边,面前摆着锅和炉子,煮着炖汤,上面放着各种食物,好像家里的厨房搬到了这个地方。两边是地藏王庙和白族白洁夫人的神龛,是中心,四周是烟火和沿路摆放的各种祭品。
在通往东岳庙的路中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乞讨者占据着有利地形,他们面前放着乞讨盘,里面装着白米饭和一些零钱。身残志坚的丐帮兄弟面前都放着锅或口袋,路过的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零钱,沿路一个个分发。丐帮有个兄弟做的不错,包包分类,一毛钱,二毛钱,五毛钱,一元钱...这种情况完全是古代的素食山村场景。这个时候,给予和接受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和幸福!
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丐帮,也是金庸笔下有名的帮派。成员多为乞丐,因人数众多而被称为“世界最大黑帮”。帮人捉蛇驯蛇,帮人的绝活是武术“打狗棒”,以“降龙十八掌”为首,还有武术“打狗棒”,代代相传。
乞丐公会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帮派,成员人数超过1000万。该团伙发展鼎盛时期,成员达数千万人,分支机构分布在大江南北和关外,成员掌握的官私财物、投资项目、资产数以万计。
从它所在的地方看,它像一望无际的大海;由于房地产资产的数量无法估计,政府和当权者都对其发展视而不见。只要它不参加起义,就不会采取行动取缔,它会把历代行乞的人都涵盖在内;聚在一起为帮会打抱不平,行为在善恶之间。
乞丐团伙在中国历史上就存在。当然,丐帮帮主没有打狗棍,也不懂十八掌打龙。但是乞丐帮其实很厉害。以下节选自大陆学者周德军先生所著《乞丐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宋代确实存在乞丐团伙。在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大同,出现了“团头”或“丐帮头”的名称,作为丐帮的首领和象征。一个“团头”在宋元时期的剧本和故事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古今奇观》“于今女棒打薄情人”一节中的记载:南宋初年的杭州,有一个传承了七代的乞丐首领——“团头金老板”。他主管杭州的乞丐,收取他们所交的钱,并对乞丐的生活提供相应的照顾。“金团头”就像乞丐中的族长、老人,在乞丐中享有相当的权威;得益于众多乞讨者付出的牺牲,他也趁机赚了个“兜里多钱”“兜里多钱”的小康之家,好模仿城里的大户人家“借钱做丫鬟”。所以他的家财虽然没有城里首富那么奢华厚重,但也是城里有名的大富豪。
丐帮帮主冯晓(胡军)。
现在有了师傅,就有了丐帮。所以宋代乞丐团伙的形成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史研究进一步表明,丐帮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秘密社会的发展大体一致。即大多形成于宋代,后发展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及清末民初。宋代的丐帮主要集中在名城和集镇的里社社区,但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组织。而且大多带有明显的地域群体特征。我们可以把宋代这一时期形成的丐帮理解为二战后后现代台湾省出现的本土黑帮势力,即“犄角”;元明两代的结构也大致相同,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
清末民初,乞丐团伙更加发达。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乞丐组织。尤其是在大同,非常明显。比如北京有两个乞讨团伙:“蓝杆子”和“黄杆子”。“黄极”由八旗贫困子弟组成,隶属于一个由高级乞丐组成的组织;乞丐头由王公贝勒填充,相当于金庸小说中的净衣派。
“蓝极”是一个由普通乞丐组成的组织,其头目是从普通乞丐中挑选出来的,所以可以算是金庸小说中的脏衣派。在河北的西南部和山东的西北部,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乞丐团伙,叫做“穷教”。有时也叫“理性行为”,其内部成员分为死捻、活捻、杆。“穷教育”帮里有派系。比如,死娘子分汉门、祁门、郭门。在吉林海龙,乞丐分为两类:大筐由盲、跛、聋、傻、哑、瘫痪的乞丐组成,二柜由普通乞丐组成。无锡的丐帮有两派:六门和楚门。六门由有医术、占卜、占星、地理、书法、绘画、象棋、评书、打字、道士、募捐、花鼓、唱莲花等技能的乞丐组成。而“楚门”又可分为东行和西行两类。江湖上有句话叫“三十大席,七十二小席”,大概就是江湖上有本事的乞丐和廉价劳动力组成的。泉州的乞丐分为本地乞丐和外地乞丐。开封的乞丐被称为“贫困户”或“上杆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乞丐团伙分为“三江”和“两湖”。比如汉口的丐帮大部分属于西湖派,其下还有门派;宗族下也有“人物”,可谓枝繁叶茂。广州的丐帮规模也相当可观,被称为“关帝堂门”。其组织网络以广州为中心,影响力到达附近的南海、番禺、东莞、顺德等县。重庆红岩洞聚集了乞丐团伙。云南的乞丐团伙叫“helm”,领导叫“helm”。它的组织形式和名称与社会有很大关系。兰州的丐帮叫“砂锅”,丐帮头叫“万师傅”,一度盛极一时。
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爷爷,丐帮也不例外。范丹、朱元璋、宋武、秦琼、伍子胥等。被丐帮弟子尊为祖师,其中以最为“威武”,因为他救了孔一命。据说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就不做饭了,接受的救济也不会饿死。因此,后世的乞丐供奉范丹为祖。他们挨家挨户向门上贴春联的商家讨饭,为祖先从孔子的弟子和孙辈那里讨回一点人情。东汉时期的范丹是历史上著名的贫汉,与春秋时期的孔子也有交往。当然,这是谣言的结果。
近代供奉朱元璋的乞丐越来越多。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他小时候很孤独,被送到黄觉寺当和尚。然而,命运多舛的朱元璋被逐出庙堂,沦落到挨家挨户乞讨的地步。据说是从他打牛骨头开始的。穷人家的人称牛骨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个小铜铃。相传一个铜钟可以吃一个省,十三个铜钟可以吃十三个省全国各地。
当年,朱洪武北上赴京赶考,但未能成名。途中,他突然患了伤寒。幸运的是,他被一个贫穷的家庭所救。当了皇帝后,朱洪武颁布了一项法令,从那时起,乞丐们就使用带有十三个铜钟的太平鼓。另一个说唱花鼓乞讨起源于朱洪武打算在平定天下后恢复家乡凤阳的活力。十四万迁徙到江南的富户都住在凤阳,严令私归者有罪。由于连年战乱,田地荒芜,凤阳很多人流离失所,沦为乞丐。所以搬来这里的江南富人,每年冬天都会扮成穷人家的人,以乞讨的方式潜回原籍。久而久之,他们实际上成了乞丐。一首花鼓谣唱得好:“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朱元璋诞生以来,十年有九年饥荒,我背起花鼓,周游列国。”
在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贫困家庭在富裕家庭的厨房里谋生,甚至把厨房的残羹剩饭打包带走,都不是什么难事。到了婚宴和节日,说唱可以让人开怀大笑,用一些吉祥的顺口溜取悦他们,甚至可以赢得酒食或奖励很长一段时间。当一个乞丐不得不向他的老师学习时,乞丐头拥有无限的权限,负责站点的分配。如果一个小乞丐不能按时兑现人头,被打骂,被赶出工地成为乞丐,甚至在帮会中被私刑处死,丢掉性命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高山上的一根棍子,会活一阵子。”沿门讨饭的叫花儿丐,不分性别、年龄、跛、盲、聋,都是家里的穷人。乞丐组织有严格的门户和分支分类,有武侠和文学作品;有街头乞丐,钉头乞丐,污名乞丐,蛇头乞丐等。在武术中,甚至他们坚持邪恶的形式;文学作品中有乞丐(打太平鼓,打竹板说数宝,唱花鼓等。),放音乐的乞丐,哀恸的乞丐。
现在能开古商的有很多:“乞丐”,他们或是“个体户”,或是成群“公司化”,组成帮派。当代的这种“占领”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他们用这种方法赚钱,甚至发财。鉴于法律的漏洞,躲在道德监督无法完全监督的地方,这种乞讨行为一般被认为是可耻的。
他们在拥挤的商业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游荡过,他们和真正的乞丐、残疾人混在一起,不得不露宿街头,但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不出他们,他们受到的法律惩罚和道德谴责也远远不够。当一个人放下自尊,向所有陌生人索要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财产时,他的生命无疑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然而,时代在变,乞丐也不例外。现代生活中,真假难辨,乞丐也成为一些习惯不劳而获的懒人瞄准的目标“行业”,应验了“三百六十行,各行其是”。
资本主义席卷全球后,金钱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道德法律的变化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的流行,对一些人来说是不顾任何法律道德的疯狂“掘金者”。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胆大妄为。”有了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敢于践踏人类的一切法律;利润300%,什么罪都敢犯,甚至冒绞刑的风险。"
大理丐帮大会召开,王与各路豪杰齐聚乞讨。这样的场景现在应该能看到,只有在大理丐帮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