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包括神话)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轨迹
主编邱磊
关于未存储在字体中的单词的注释:
@ ①原话是数右加虎。
@ (2)原字为新疆地土。
@ ③原词是大左加百右加百。
@ ④原字是女右加原字。
@ ⑤原词是马家关灌溉的右半部分。
@ ⑥原词是虫右加乔。
@ ⑦原话是白友高嘉。
@ 8原字是田友家庙。
凡是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人,都在感叹古代神话的失传和消亡,追根溯源大多是因为儒家思想的转变和史家的历史化,所以把孔子和司马迁看作是“持刀”之人,是把中国神话踩灭的人。尽管如此,这个理论并不公平。虽然孔子没有讲“奇、强、乱、神”,但是司马迁也根据神话传说写了《五帝列传》。然而,孔子不是将神话带入中国历史体系的始作俑者,司马迁也不是“罪魁祸首”。根清楚了,时间久了。中国古代原始神话远未形成统一的神灵体系。始祖神与神的综合认同是古代神话的一大特征,其中蕴含着中国原始人类“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原始思维,也构成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一大契机。周人的天道观和《尚书》、《左传》、《国语》等古籍的历史记载,逐渐将神话、传说、历史融为一体。孔子、孟子、墨子只是这场长塑运动的推动者,司马迁只是一个总结性的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西周到西汉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m
一、神和祖先神——原始血统的概念
远在170万年前,或许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作为“人”生活在华夏大地上,在经历了漫长的愚昧野蛮之后,陆续开启了文明之光。在大洪水的广大时期,原始先民们在各自的地区生活和奋斗,互不相干。他们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的英雄祖先世世代代的功绩。虽然这些古老的故事在以后的部落征服、融合、迁徙过程中,被改造、被遗忘或者与部落之间的传说融为一体,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各自的祖先。先民的事迹也浓缩了一个部落的故事,也就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正是依靠这些原始神话,我们才能隐约分辨出不同氏族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血统观念的持久记忆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的独特风格,使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祖先神与神合而为一,人格与神格合而为一。由于氏族和部落众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神和中枢神。所以在中国的原始神话体系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统率神话传说中所有神的至高无上的神,所以永远写不出一个像“希腊神话传说”那样的完整的童话,是与生俱来的,可以由非文明时代的人用笔墨编造出来的。
当我们打开保存最丰富的原始神话《山海经》时,我们仿佛看到了《海经》和《荒经》中的一个古老的族谱档案,记载着一个世系传下来的部落历史:
b
狄俊生于,于生。和梁发生关系,生下樊宇,是一条船的开始。范雨生、奚仲、Xi中生、季光、季光是从木头开始的。(海内京)
有隐逸之国,帝君生燕龙,燕龙生隐逸,四友生士无妻;想着女人,而不是丈夫。(野东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卧盛宴剧,燕剧生节节,节节生戏。戏文生于祝融,祝融坠河,生公。共工生了手术器械,手术器械的第一面被掀翻了,是为了给河流恢复土壤。共工生来世,来世生噎,噎生十岁,洪水可怕。(海内京)
黄帝娶雷祖时,生了常毅。常毅倒在水上韩流的时候,韩流相对于耳朵低头,脸上长满了喙。以脑子为阿女,生颛顼帝。(海内京)
W
黄帝生了妙龙,妙龙生了我,让我的人生明明白白,白狗生了。白色的狗有肉和狗。(《大荒经典》)
帝舜生戏,戏生撼民。(野东经)
这样的事情随处可见,不能一一赘述。有些宗族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迁徙,姓氏不同,但能记住共同的祖先和部落的大神。由于这种血统观念,原始神话中的祖先神也具有神的地位,所以帝君、黄帝、颜地既是神又是祖先。这种以血缘观念为核心的“根”意识,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它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年的史家文化,也影响了传统的政治观念和宗法制度。
史前时期的战争中,各个部落终于冲出了一个强大的夏部落,建立了华夏大地上的第一个“国家”,世代传承,保持了数百年的“家天下”。殷灭夏取而代之,改变了它的制度,奴役了它的人民,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夏的血脉传承制度。夏朝灭亡后,这个来自东方部落的民族自称为“优越”的民族,将自己的祖先推上至高无上的神的位置,历代君主都冠以“帝”字前缀,视为天地间的活神。《尚书·盘庚》说:“我要在上帝面前记住劳尔”。视祖宗为神。还有一句话:“神会恢复我曾祖父的德行,超越我的家族”。“神”,也就是它的祖先,会保佑殷族恢复“曾祖父”的性格和能力,使殷王室重新获得不可战胜的力量。可见,在殷人眼中,神就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在甲骨文中,出现了高祖君,君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正是因为这种血统意识,殷人认为有神灵(祖先)的保护,自己无所畏惧。当西伯文王大肆扩张领土,威胁殷人利益时,纣王毫不畏惧,声称“我生于天庭!”(注:《尚书·锡伯七里》。相信你的祖先——上帝永远不会帮助别人。
二、周人的天道观——道家对血统的补充
L
殷人所依靠的神灵并没有使殷人的国家永存,周人最后用“帝子”取而代之。建立政权的周人很不服气,不能接受殷人自称,于是创造了“命”的概念,对“帝子”说进行了改造。在周人的文献中,虽然“帝”字有时会互换使用,但大多数都称为“天”。对此,刘奇@ ②先生曾经做过一个统计。据说的所有书信,包括子才、君@ ③、多士、多房这五封,共有“天”字112次,但也同时使用“天”。《周易》甲骨文使用“天”字17次,“地”字1次;“天”字用了106次,“帝”字用了38次。而且“天”字比青铜器铭文中的“帝”字还多。(注:《古代史续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261-262页。)
据统计,周人使用“天”字远多于“帝”字。与甲骨文中的殷人相比,“帝”字是至高无上的神,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周代“天”而非“帝”的转变,是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又一次重大契机。起初,虽然周人也回忆自己的祖先后稷是姜@)所生,但曾说“文王降,天子左右。”(注:《诗经·大雅·王文》。但在后天的有意改造中,殷人的“神”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而虚无缥缈的“命”却进入了周人的文化体系。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神格英雄,远古部落始祖神(包括后稷)从头到脚都变成了有血有肉、德行有行的人类祖先,只留了一点尾巴。
b
周人的“天德”观念不仅从形式到内容上改造了古代神话,而且在殷人血统观念的基础上补充了道德观念,影响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和史家心理,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神话文化塑造运动的先驱。
A
孔子曾对殷周文化差异有独到见解,说:“殷人敬神,率民治鬼,先惩鬼后礼,后赏鬼,敬鬼不亲。.....周人敬礼,鬼神敬而远之。他们关系亲密,忠心耿耿,赏罚由贵族之列,不受亲属尊重。”(注:礼记。)可谓一语道破。从敬神与鬼打交道到亲民与远离神,是人文精神的提升,却是神话结尾的悲哀。
c
三、禅让论产生——诸神退位
西周的相对稳定并没有周朝之前人们想象的那么长久,继承人也没有遵循先人近尚德的古训。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武二王和周公征服天下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自五霸以来,诸侯相互争斗,使周主名存实亡。因此,在周人自然德性观的土壤中孕育了“禅让论”的思想,并由此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神话改造运动。
“禅让论”的倡导者应该是儒家和墨家,其思想基础应该是“尚贤”论。两个学派对“尚贤”的看法虽有质的区别,但都主张以德治国,有德者在天下,这是一致的。虽然两派的初衷都是希望商贤用德来平息社会纷争,但都包含着对东周以来无法统治的不满。
六
禅让论反映了三代以来改革家世政治制度的要求,主张有德者得天下,无德者失天下,尊贤尊王。暴虐无道者,可罚可杀,有德者,以天下为先,铁面无私,不以天下为己有,择其能者而继之。为了使他们的理论在世界上行得通,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晦涩的古代,编造了尧、舜、禹三人相降的荒诞故事,以此来欺骗世界,说服人们。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托古改制”。
为了真实,他们所写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能以神的身份出现,而要以有世俗欲望的真人出现,于是神话世界里的神都改头换面,盛装坐上了人类皇帝的宝座。黄帝不再有四张脸,也不再是神话中能指挥驱赶动物的武士英雄(注:见《列子黄帝》)。)。为了配合禅让说,人们编造了尧舜的著作《尧典》、《皋陶墨》等。在姚店,古代神话中的神都成了圣贤,跪拜为臣。帝君的妻子何,出生十几天,就成了尧“历如日月星辰,当尊人”之官,东海之兽。
所有能转化的神形都被转化了,而其他大大小小一大批不被转化或者无足轻重的神形都被驱逐出了正统的文化圈。就连帝君这样的古代大神也没有登上过“雅堂”,他的事迹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故事里看到。就这样,漫长而神秘的神话时代转化为近在咫尺的可信历史,神话从此消失在正统文化圈。
在这一时期的神话改造运动中,人们大力宣传和赞美尧、舜、禹。
+
对尧、舜、禹的褒扬,说到底是在宣扬禅让论。其实尧、舜、禹还是中国的史前时代。东夷部落的顺段和崛起于中西部的于不是一个种族,虚构的姚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尧、舜、禹都属于黄帝,本来就是后人逼出来的。在原始社会,争夺领土和政权的血腥斗争在古代神话中有着清晰的反映。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一个部落首领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权利和土地让给当时的其他部落,这可以证明所谓的退位论的荒谬。因此,在先秦书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尧、舜、禹等举着血淋淋的屠刀。争取权利的时候。竹书云:“舜囚禁尧,后抑,使其不得见父。”《韩非子·诸事》云:“舜力尧,禹力舜。”屈原的《田文》中说:“开悟之后,我将从中受益……”。这些与儒墨不同的说法,让我们隐约感到刀光剑影。
禅宗说,美是美好的,但永远是错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只能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却无助于天下。结果只是让神话中的神进入了人类王的体系,直接导致了神话的历史化。
四、神话的融合——五帝制度的形成
在儒家和墨家倡导禅让学说的同时,作为对这种传统观念的反作用,原始的血统观念在学术界再次兴盛,于是五帝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观念为基础的五帝制度,与商人所信奉的单一世系传承信仰大相径庭,而是通过对原有神话传说的重新整合、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全新而庞大的家族体系。
!
五帝制度的形成,不仅让原本混乱无序的神话世界一下子单一了,也让遥远的传奇历史一下子离当代人近了许多,仿佛在向世人讲述一段真实而不遥远的家族史:从前有一个父母生了几个孩子,分散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着华夏子孙,子孙轮流做父母,从同一个祖先指挥着所有的人。时不时有其他家庭闹事,但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赶得远远的,要么乖乖投降。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代仍然统治着世界。
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融合的过程。
在《后天的中国人》口语中,津津乐道的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走到今天。它囊括了中华民族自诞生以来的所有神话传说。盘古开天的神话问世较晚,“黄三”一词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连“五帝”之说都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战国早期以前,神话中的皇帝很多,不限于五个;书籍记载中没有五帝的名字,更没有五帝的顺序。直到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见于各派书籍,荀子提纲:“誓不如五帝,盟不如三王,质子不如五叔。”《管子·郑石篇》:“夫五帝三王之功,使其名闻后世。”《战国策·秦策一》:“古之五帝三王五叔虽贤明,常欲坐而行之,而其境不能。”然而,虽然人们喜欢称他们为“五帝”,但“五帝”的名称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荀子大纲》讲五帝,但《论兵》说:“四帝二王皆以义兵行于天下。”以尧、舜、禹、唐为四皇,而非黄帝。在“五帝三王”结论之前,战国策秦策一曰:“昔神农伐而补之,黄帝伐涿鹿而鸟蚩尤,尧伐@ ⑤斗,舜伐三苗,禹伐而同心,唐伐而夏伐,伐而崇,伐而战而富天下。”按其含义,神农、黄帝、尧、舜、禹是五帝,唐、文、吴是三王,是五霸的代表。《管子·郑石篇》说五帝,奢篇说:“故书第八帝神农无位,不可同用。”而古代皇帝是八,我只知道没有神农,却不知道“八帝”指的是哪八路。从这些材料来看;“五帝”未定是在战国中期。许曾在《中国古史传奇时代》一书中说:“先注意五帝的概念,再去找五帝的名字来丰富它,更为重要。”(注:文物出版社,1985,第204页。)这种说法表明“五帝”学说是相继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并不是一个人所倡导的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但是,徐的“五帝”说也是值得商榷的。只能说战国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帝”,并不统一。直到战国末期才最终确立了古代五帝的名号。
少典之子黄帝,又称轩辕。.....颛顼,黄帝之孙,昌邑之子,人称列文。.....帝喾,...宣陶孙,@ ⑥极之子,又名。.....帝尧...高辛之子,又名放勋。.....舜帝,牛之孙,颛顼之子,又名钟华。
“帝制”进一步明确了五帝之间的世系,、姚都是系的后裔。颛顼和顺都是黄帝子长邑第一线子孙。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五帝谱系:
┌昌邑→颛顼→ @ ⑥牛→顺
黄帝→
宣韬→ @ ⑥极点→帝喾→姚。
这个谱系的编撰完成于战国晚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神话融合的结果。这种历史上体现血统观念的五帝制度,使得上古时期既是神又是神的神话神灵彻底失去了神性和光环,成为不折不扣的人间帝王。
在众多古代神英雄和祖先中,为什么唯独选择了这五位?许认为上述世俗五帝是“为齐鲁士人效力的结果”(注:文物出版社,1985,第206页。)。这个说法挺有见地的。但我们认为,除了齐、鲁之外,他们还受到当时文化、政治形势的影响。因为楚的强大和楚文化向中原的传播,楚的始祖颛顼也进入了五帝体系。而古代神话中赫赫有名的炎帝,因为后代国家强大,被田取而代之,却没有进入五帝体系。东方东夷集团中重要的神英雄太@ ⑦和都被排除在外,只有殷周始祖狄俊被接受为的化身。尧舜在春秋时期受到儒家和墨家的推崇,成为战国时期古代智者大师和圣贤的典范,自然成为被选择的对象。
当东方学者编撰五帝制度时,远居西陲的秦人在其文化领域逐渐形成了另一种五帝制度。秦人赢得了他们的姓氏,并认为他们来自东方的少昊集团。所以在《史记》封臣之初,秦云相公就以自己为少昊之神,成为西@ ⑧,成为殿中皇帝。”后来,狄青、颜地和黄帝受到崇拜,从而确立了少昊、颜地和黄帝的牢固文化地位。战国末期,秦所编《吕春秋》中增加了《颛顼》,形成了与东方五帝制度相对应的另一种皇帝制度。《吕春秋十二纪》云:
孟春的月亮,...其帝泰@ ⑦,其神苟莽。
夏梦月,...其帝颜地,其神祝融。
仲夏的月亮,...它的皇帝,黄帝,是它的神的来世。
秋梦的月亮,...它的皇帝少昊,它的神蓐收。
孟冬的月亮,...其帝颛顼,其神宣明。
这个世系应该是受到了东吴五帝以前世系的影响,于是在东吴五帝中选出了颛顼,五帝配五帝,让世俗化的五帝重新“扬眉吐气”,把东吴五帝同一世系变成了分权治理的割据局面。
第五,司马迁的选择——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战国时期,东方的五帝制度反映了人们对春秋以来诸侯割据、割据的不满。为了消除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和敌意,编造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人类谱系,就是为了表明天下一家。而秦人分而治之的五帝制,则完全与此目的背道而驰。不知道是秦人故意和台湾唱反调,还是制造舆论消灭六国。虽然恢复了五帝的一些神,但本来就是宗教性的,不应该算是神话的复兴。尤其是被改造成五行之后,神话的特征已经消失了。
西汉的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记叙了从上古到西汉的历史,写了“十二纪年”,其中第一部是《五帝纪年》,他选用了《五帝德》中所写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制度,把中国的文明时代直推到黄帝时期。在《五帝全书》中,司马迁糅合了《左传》、《国语》、《世本》等先秦著作提供的材料,但主要继承了《尚书》、《无棣德》、《西地》,自己的合理创造使黄帝、颛顼、、尧、舜的出身、功绩、家世得到了充分而清晰的展现。五帝的谱系大致是这样的:
玄韬→ @ ⑥嵇→帝喾→智、姚。
黄帝→
└昌邑→颛顼→穷蝉→顺
《五帝年谱》的编写,将古代神话彻底历史化,不留任何神话传说的痕迹,肯定了中国的人类历史是从黄帝传下来的。五帝的传承是基于血统的观念,但也有德行的选择,是血统与正统的融合。它确立了以黄帝为祖先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反映了汉帝国大一统的文化心理,标志着中国古代神话历史化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