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秦汉时期岭南文化的演变,秦汉时期岭南文化的演变
(1)秦始皇进军岭南。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灭楚,六国只剩下齐国,已经是疲惫不堪,岌岌可危。秦始皇决定大军占领楚国,敌人来了五岳优势。他下达了“南征百山王”的命令,任命魏图举率军前往岭南。《淮南子仁训》对秦军入岭南之战有详细的描述:秦始皇为了得到犀牛角、象牙、玉石、珍珠等财宝财富,派魏图举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秦装备精良的胜利之师,在激烈的战斗中,将士三年不解甲,不松弩。为了及时运送武器和粮食,石鲁被派去组织大量的劳力和士卒挖灵渠沟通湘江,汲水。在这场战役中,虽然秦军杀死了的君主宋,但越南人并没有投降。他们潜入深山老林,与动物相处,推选出一批勇敢善战的勇士为首领,采用夜袭战术,最终打败了秦军,杀死了魏图举,并造成秦军尸血数十万。秦军对岭南的第一次进攻以失败告终,南越人民充分展示了他们勇敢不屈的精神。
秦始皇又派任涛、赵佗为将军,统率水师五万艘,重入岭南。任涛和赵佗吸取了魏图举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收服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兵分三路进入岭南,分别从大玉岭、七天岭、孟珠岭,但以水师为主力,从绵水顺流而下,直抵岭南腹地番禺(今广州)。另一方面,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法,每占领一地就筑城防备危险,对越南人民实行绥靖策略,不轻易杀人,并要求士卒帮助南越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最终取得了较为顺利的统一岭南的军事胜利。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项峻郡(今广东省西南部、海南省和广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桂林郡(广东西部和广西大部)。当时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最高,于是秦始皇专门任命任涛为南海郡长,郡址设在番禺。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当时南海郡由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组成)。
从此,岭南被纳入秦朝封建势力的行政体系,结束了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封建社会时期岭南文化与中原中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2)秦统一岭南的深远意义。
秦统一岭南,是历史上第一任中央政府开发岭南的开始。从文化上讲,应该是岭南文化由原始向再生转变的新起点。秦朝派驻岭南各郡的官员大多忠于职守,在岭南的开发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变岭南落后的面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为了稳定局势,发展岭南,不仅下令攻占岭南的军队长期驻守岭南,还下令将数十万死人、丈人、贾等人等所谓“罪犯”押解到岭南,在那里越境。这不仅增加了岭南的人口,增加了开发建设所需的劳动力和能工巧匠,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岭南人口的构成,提高了岭南人的文化素质。南海县龙川县让赵佗做了一件有趣的事,让驻军在岭南安家落户。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赵佗曾向秦始皇索要三万没有婆家的女子,以为他的士兵会提供衣服。秦朝的皇帝可以是一万五千人。“所谓‘衣补’,就是给未婚士卒当老婆。由此,岭南在中原地区增加了1.5万个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家族,这对地广人稀的岭南地区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其实送到岭南的几十万罪犯,大部分都是无辜的,没有严重罪行。所谓“亡人”,即逃亡者,包括秦灭亡后六国的贵族、官员及其家属、亲属,更多的是逃亡反抗秦始皇暴政的平民;“丈人”是到妻子家做丈夫的人,“贾”是商人。按照秦朝的法律,这些人都是触犯法律的罪犯。其中商人也要牵连全家和已不经商的后代。这样的“罪犯”包括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官员,知识渊博的民众,擅长商业和贸易的商人,以及大量掌握先进农耕技术的农民和有技能的工匠。大部分人从周代开始接受礼乐教育,文化素质较高,为岭南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农业、手工业、学校启蒙等方面的人才。这样的“罪犯”给岭南人带来了更加先进多彩的中原中华雅俗文化,以有形无形的方式培养了南越人。华夏民族和南越族在中原的民族融合、文化碰撞、交融和重构也由此开始。
在先秦时期,绝大多数南越人还生活在氏族和部落中,分散在密林深山之中,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缺乏完整的制度文化。秦朝在岭南实行郡县制,将分散无序的南越人民改为郡县,标志着南越人民混乱松散的社会生活的结束,这无疑为岭南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社会运行机制。
五岭险峻,造成了岭南与中原交通、货运、人际交往的不便。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初,就下令驻军和派往岭南的数十万移民,在武陵的许多山谷地区修建了几条全国统一规格标准的“赤道”(当时称“新道”),并修建了横浦、黄溪、阳山、溆浦等重要关隘和城堡,使南北之间的险要之地畅通无阻,使岭南获得了大量的稀缺农业。岭南与中原之间天然屏障的改善,加速了中原与岭南文化交流、互补和融合的进程,更有利于岭南文化向再生的转化。尤其是岭南开发较早的南海县,人口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成为岭南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番禺(今广州)的中心地位也得以确立。
秦朝的暴政很快击碎了秦始皇的千古王朝梦。因此,秦朝对岭南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既不实际,也没有完全落实,也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效果,但却是岭南文化新的历史进程的重要开端,意义深远。
(3)赵佗与南越王国。
赵佗的南越国建立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丁原第六年)被汉朝军队征服。* * *存在了95年。其中赵佗执政70年(公元前206-137年),是岭南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的时期,也是岭南文化由原始型向再生型转变的良好开端。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只当了12年的“始皇帝”,然后就死了,他梦想建立的“千古王朝”在三年后(公元前207年)就崩溃了。南海郡龙川郡太守赵佗,在秦亡汉立的大变局中,借机建立了南越王国。
据《史记·南越列传》、《汉书》、《西南粤朝列传》等相关史料记载,赵佗是河北正定县人。当他在秦二世时,南海郡的指挥官任晓病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下令把南海县龙川县令赵佗请来,向赵佗分析中原逐鹿秦国争霸的形势,指出南海县是“险要之山,阻千里”,在大量中原人的帮助下,是建立他国的理想之地。建议赵佗不要失去自立为王的机会。最终,任涛亲笔写下了任命赵佗为南海郡太守的文件,并交给了赵佗。任涛死后,赵佗果然辜负了他的期望。他迅速出动亲信,关闭了南北通道的几个关口,用秦律杀了一批还忠于秦朝的官员,把亲信安插在各个空缺;外国军队攻占并吞并了桂林县和襄县。公元前206年,就在刘邦登基称帝改汉之际,赵佗也宣布建立南越王国,自立为南越王。番禺是南越王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初期最早的独立王国。
刘邦是鉴于多年战乱和汉初中原局势不稳,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才决定承认赵佗的南越王国的。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到岭南见赵佗,正式封赵佗为南越军事王,划定与长沙的北部边界,并要求赵佗必须与之媾和,以免成为汉朝南部边界的祸害。赵佗接受汉高祖称号,实际上是外来诸侯,表示愿意归顺汉朝。后来,赵佗开放了北方关隘,恢复了边境贸易。汉朝特许向南越王国供应铁制农具、牛、马、羊。南越还不时向汉献帝顶礼膜拜,献上驯象、会说话的鸟(鹦鹉)、珍宝等贡品。
刘邦的和平绥靖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省去了打仗的负担,使岭南局势稳定,中越两国人民和睦相处,边贸繁荣。这确实是明智之举。刘邦对赵佗治理南越的功绩也很满意,称赞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赵佗把南海郡治理得很好。迁居岭南的中原人不消费,越南人互相攻讦的恶习逐渐停止,都是赵佗的功劳。可惜刘邦死后,他的妻子吕后上台,听信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官员“请取缔南越铁器”的错误主张,违反了汉高祖刘邦与南越缔结的协议,禁止汉朝商人向南越供应铁器、马匹、牛羊等重要物资,进而下令切断边境贸易。赵佗于是趁机自立为帝,从汉高祖赐号的南越吴王,变成了与汉高祖平起平坐的南越武帝。他派兵攻占了长沙边境的几个县,并在边境驻军,威胁汉朝南疆的安全。吕后任命龙担心侯周早带领军队征服,它恰逢炎热和潮湿的气候。士卒皆病,不能过五岳,只得无功而返。而赵佗则以军事力量称霸边境,贿赂闽越、瓯、珞珈等地。拥有财产,并试图扩张自己的领土,从东到西覆盖一万多里,并以天子的身份发号施令。吕后的禁酒政策得到的回报是一个叛逆而强大的敌人,这是她始料不及的。
公元前179年,在吕后死后继承王位的中国皇帝刘恒决定对南越王国实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派人到赵佗的家乡,安置兄弟,或为官,或送礼,并修整赵佗父母的坟墓,任命专职守墓人,按时举行祭祀;另一方面,又派汉高祖时期曾被派往南越的陆贾,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再次派他去南越,并让他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见赵佗。卢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赵佗最终废除帝制,发誓终身臣服于汉武帝,永不反叛,并自称皇帝。赵佗为了表示自己永不反叛汉朝的忠诚,特意修建了一座朝汉台。农历初一、十五,他必须上台祭拜远道而来的汉献帝。据专家考证,目前,在广州市解放北路的香岗山上,当年的朝汉台遗址仍依稀可辨。这个“赵佗归汉”的故事,也成为岭南人永恒的美谈。
赵佗为南越国王70年,政绩卓著,对岭南文化的转型功不可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郡县制的实施,使原本互不隶属的部落居民逐渐转变为南越王国的编户和人民,活跃了社会群体的生活,增强了开发岭南的整体实力,加速了岭南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赵佗是秦朝派往岭南的中原将军。他入岭南后任龙川县令时,积极推行秦制龙川县制,颇有成效,受到赏识。赵佗作为南越皇后,很快接受了汉高祖的称号,投降了汉朝,而刘邦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也就是所谓的“汉随秦制”。赵佗既然自愿成为汉朝的诸侯,自然在自己的王国里沿袭了汉制。实际上,南越王各级行政官员和建制的设置、官衔和职责与汉朝所辖郡县是一样的。作为一个王国,它的规模、等级、规格、官制、权威等。都像汉朝的同姓异姓王国(内部诸侯)。汉朝采取的一些政策、法令、规章制度,赵佗都尽量遵循。为了倡导尊老敬老的风气,汉高祖曾经颁布法令,规定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以皇帝的名义获得赐杖的荣誉,从此成为一种制度。赵佗的南越国也以南越王的名义制定了给老人送棍子的制度。
为了抵抗吕后,赵佗吞并了闽越、Xi瓯、洛粤,将地域扩展到闽东、桂西南,将除南海郡外的所有岭南人纳入郡县。在当时起到了汉朝难以达到的和谐、团结、教化的作用。这为岭南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不断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制定了更加开明的民族政策,保证了汉越民族和谐地交汇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岭南土著民族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交流融合了中国和南越文化,营造了适宜的环境氛围。
赵佗虽然是中原华人,但对越裔似乎没有民族偏见。从进军岭南之初,他和任涛就关注和聚集了数百名越南人,对被征服的南越人民采取了友好的绥靖政策。正因为如此,赵佗才能够在秦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的严峻时刻,赢得中原人民和南越人民的支持,封关招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国。赵佗自立为南越军事国王期间,尊重南越人民的习俗,带头尽可能按照南越的习俗生活和处理政治事务。他自称“蛮子大”,改穿异装,“弃冠带”,“发髻”(两腿叉开高髻坐着),并不觉得卑微。赵佗还带头娶李越女子为妻,并鼓励中原的中国人和南越人通婚。在当时,这确实是一项大胆而开明的措施。也许赵佗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极大地加速了华夏和南越的融合进程,开创了金代大量中原移民进入岭南与土著通婚的先河。
赵佗还积极办学,鼓励南越人读书写字,注重培养、提拔、任用南越人参与政权管理,担任各级官员。赵佗还在征讨项峻郡的罗仁,安阳皇后大胆地任命了两位安阳王的使者,分别负责交典和九镇的大政方针。
赵佗开明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尊重南越人民的生活习俗,不实行苛刻的法律法规,不强求一律,而是灵活、宽松、引导,从而促进了岭南社会的稳定。“忠县人不消费所失,粤人互相攻讦,有利”(《汉帝纪》)。
第三,南越人民奋发向上的意识不断加强,勇于接受中原华夏民族和汉朝的先进文化,加速了走向封建文明的进程。赵佗除了与汉朝缔结友好互市协定,保证南越急需的铁制农具、工具、牛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外,还创办冶铁、炼铁等手工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逐步改变了“火耕水耕”的落后状态。自上而下,逐步推行一系列提高南越人民文化素质的措施,如汉朝的礼乐条例、推广汉字等。在长达近百年的南越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渗透到南越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明显的移风易俗和认同中国文化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在广州发掘的南越国时期的古墓中,没有现存的单独由南越人埋葬的墓地,而全部是我国南越两个民族根据等级和地位的不同而合葬的墓葬。所有的陪葬品都是中国人和南越人。
令人欣慰的是,1983年6月,南越文王赵佗的继承人(孙子)赵梅之墓,在广州旧城北门湘钢被发现。墓葬没有被挖掘或破坏,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南越国时期文化发展水平的完整画面。从墓葬的结构和所有的随葬品来看,可以确认在南越王国时期,它仍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南越文化特征,但却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主体风貌。
南岳王文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和规格最高的汉画像石墓。该墓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除了南越国王赵梅的主墓外,还有六座烈士墓和陪葬品。赵的朽骨几乎完好无损,有一套丝绸衣服,腰间挂着几把铁剑,头上戴着金钩玉佩,胸前挂着一串金玉佛珠。玉衣上布满数十个直径约30厘米的大玉宝。骨架周围还有八枚金、玉、象牙印章,其中一枚是巨大的龙钮金印,上面刻有“温蒂兴Xi”字样;另一个刻有“赵梅”字样的玉玺清楚地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在其余六座墓葬中,有1000多件礼品、音乐、酒器、器皿、食器、竹木器皿、漆器、丝绸制品等。被清除了。其中包括完整的乐器,如青铜编钟和石编钟。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汉高祖统治时期就明令禁止的人殉这一邪恶习俗,在南越国依然存在。墓中发现了七具骨架,分别是嫔妃、厨师、宫女、奴隶等。,所有这些人无疑都是残酷埋葬制度的受害者。
在中国的一些王侯墓中,发现过金线玉衣、银线玉衣和铜线玉衣。在南越文王墓中首次发现丝绸玉衣。联想到墓中大量的丝织品,可以看出当时岭南地区的丝织已经相当发达,但仍是一件珍贵的东西,所以国王死后穿的玉衣会是用玉片搭配丝绸制成的。从大量的礼器、音乐、酒器、印章分析,当时岭南上层统治阶级相当汉化,但墓葬制度的保存说明岭南奴隶制的残余依然存在。从各种器皿的精细工艺来看,岭南地区的工艺水平和手工业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
也许当时岭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就和水平只能体现在统治阶级的上层,但南越王文墓里的一切毕竟是人民的伟大创造。为了让全国更多的人了解南越国的灿烂文化,更好地保护这座古墓的无价之宝,广州* * *拨出专项资金,在1988号墓原址修建了南越王墓博物馆,对外开放,让广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南方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4)汉武帝统一岭南的文化意义。
赵佗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不眠之夜,不愿吃饭,不顾人色,不顾钟鼓声”(《西南粤朝传》)的精神,赢得了南越王国的长期繁荣稳定,创造了岭南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但是自从他死后,南越王国就没有继承人了。赵魏,一个平庸懦弱的孙子,继位为文王,在位不过十年;赵梅死后,他的儿子赵()继承了皇位,但他连皇位都没能保住。赵戚颖原是赵梅在位时送给汉武帝的人质(这是西汉皇帝制约诸侯的制度)。他即位后,很快就沉迷于奢侈放荡的生活,很早就去世了(公元前113,汉武帝丁原四岁)。华裔妻子的儿子赵兴继承了王位,但在强大的越族吕佳集团的策划下,爆发了武装叛乱。于是汉武帝派军队进入越南,很快平定了叛乱,取缔了南越王国。公元前111,南越王国灭亡。汉武帝将岭南分为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交电、九镇、日南、雨儿、朱雅九县。脱离汉朝直接统治95年后,岭南终于回归。
岭南回归汉朝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
南越国的建立实际上是秦统一岭南后的一种分裂现象。刘邦允许赵佗称王,是当前形势下的权宜之计。虽然赵佗承认汉朝的统治权威,并以外国诸侯自居,但南越并不是汉朝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只要不反叛汉朝,不制造边境事端,不按规定纳贡,汉朝对南越的政务也不过问。南越兴衰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南越统治者的治理和决策是否有效。岭南文化在中原远远落后于华夏文化。社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人民文化素质低下,地理位置孤立的不利条件,使其难以独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汉朝虽然可以支持和帮助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但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抑制力量,让赵佗感到了一种无时不在的威胁。例如,在吕后独裁期间,赵佗的反应极其敏感和激烈。事实上,它也对岭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南越虽然拥有优良的海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仅仅依靠岭南,在资源、市场和人才方面都极度不足,难以取得大的发展。南越急需铁器来发展农业。早期只能依靠汉朝的供应,但远远不够。只好从贵州、四川水运过来补充。虽然后期发现了一些铁矿,建立了自己的冶铁炼铁工业,但规模和数量都满足不了“火耕水缸”大规模变革的需要。
赵佗虽然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独立已久的南越人民的封闭排外意识,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和消失的;秦初吐蕃军队进军岭南的惨烈景象,至今仍深深印在南越人民的心中。秦始皇派往岭南的数十万中原人被迫带着恐惧进入岭南,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情愿和不同程度的民族偏见。此外,已经在赵佗官邸的越国贵族吕佳,在南越王赵默之后的几代国王中,继续担任宰相的高位,造成南越上层贵族集团的势力,最终导致南越王国的崩溃。说明当时民族关系和谐,还缺乏天然的基础和条件。
岭南复汉,正是西汉经历“文化风光之治”后,汉高祖刘彻的统治时期。汉武帝文志的武术有两个特点和成就。一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发展成为儒家经典,成为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原则和思想核心,为今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精神作出开创性的决定。二是增强国力,开疆拓土,开拓发展对外关系。汉武帝征服匈奴,平定西部羌人,征服朝鲜,征服西南,沟通西域,打通了从Xi安经新疆(古代西域)到西亚罗马的西北丝绸之路,使汉朝的名声远播,华夏民族被中外祖辈奉为汉族(《吕振玉:中国民族简史》)。因此,岭南归汉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制度文化上,岭南九郡的建立,稳定和完善了秦在岭南开创的郡县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是起于秦,成于汉,从而保证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岭南再生文化的实现和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朝能够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设立太学机构,灌输和传播儒家文化。于是,很多岭南人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逐渐培养出以封建王权正统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观念。也为汉朝培养了一批学有所成的人才。据方志钦主编的《广东简史》记载,江祖远,番禺人如邓弥,绵阳人如何丹,是西汉时期被记载为“在当地升学而居”的岭南人。到了东汉时期,不仅官学已经在岭南扎根,私学也开始建立起来。屈大均《粤新语·民语》极力推崇东汉建安初年为的士。“且为列郡四兄弟,公长一州。偏于万里,百蛮震服”。汉朝委派到岭南的各级行政官员,也积极向岭南平民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有效地改变了岭南“民风淳朴”、“无知学义,懒于练兵”的落后状态(《后汉:官员列传》、《栾霸列传》)。
在物质文化方面,也发展很快。
在农业方面,汉武帝在新设郡岭南建立盐铁专卖机构时,保证了中原、荆楚、巴蜀等地的铁农具源源不断地输入岭南,使岭南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耕技术大大提高。在番禺地区,除了大量使用牛和铁农具外,还有一些灌溉和排水设施。水稻产量从一年一季提高到了两季。甘蔗、水果等经济作物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很大发展,其中龙眼、荔枝等岭南特色水果也成为指定贡品。岭南以水稻为主,同时也搞多种经济作物的多元农业文化,是在回汉以后才形成的。
在商业上,岭南一直很活跃,但受到南疆封闭格局的极大制约。由于再次成为汉朝统一大国的行政区域,南北交通顺畅,商业活动优势迅速显现。汉武帝时代,番禺是中国十九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九大商业都市之一。《汉书·地理》特别提到,岭南临海,众多犀牛、大象、毒龟、珍珠、银、铜、水果、布匹汇集于此,去中国(中原)商贾者发家致富。番禺,城市之一。“当时番禺(今广州)已经是一个十万人口的繁华都市,中外商人众多。在逐利者中,曾有“南下越界,北上越界”之说。早期开发的港口城市徐闻、合浦,不仅深受希望脱贫致富的商人欢迎,而且成为汉武帝组织大型商船队多次漂洋过海,实现商业交易和文化交流的最早海港。汉朝成为岭南中心,才有可能在迅速成为海内外商品集散地的番禺设立黄门翻译官,负责对外贸易;只有汉武帝,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巨大的权力,才能组织庞大的商船队从合浦、徐闻跨过南海,直达印、斯、黄之、卜城等七海诸国,实现中国最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打通岭南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文化中的开拓性、务实性、重商性和具有海外文化精髓的优势也从此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回望复汉后的岭南文化,由于被纳入封建专制的强大统一轨道,依托汉文化根深蒂固的支撑,开始形成岭南文化早期的主要优势和特点,如开放、兼容、多元、实用、重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