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体系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3、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课题组成员的观点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一阶段:创造和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和发展阶段。
创建和调整阶段:
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6内容:二科三补。
两个主题:
1,企业职工劳动保险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保
三个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2,社会救济3,革命军人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
内容:
1.各级组织和机关都被废除了。2.各种制度被否定,被废除,社会工作无法依靠。
3.社保变成企业保险。
恢复和发展阶段
时间:1978至今
内容;
我们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度(指计划经济时代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员工,生老病死的费用全部由财政和企业承担,个人基本不用缴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服务的历史使命。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并存。
二,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模式
——目前,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是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社会保障模式
城市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以个人为基础,单位负责缴费,社会负责补充和服务保障,政府规范和组织社会保障的多元化行为主体。通过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形成由法定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相互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了两项社会保障措施,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有三种,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可见,农村社保模式大多是国家和企业支持,尽可能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根据宪法精神和社会保障原则,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制度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部分社会成员享受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些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说保障待遇差别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城乡之间,按照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普遍享有政府提供的较为完善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则没有那么多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护、就业保护、职业伤害保护和住房保护。近几年实施的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低,社会养老保险实际覆盖面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很大。在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一般是企业退休人员的2倍以上,而在广大农村,保障和赡养水平的差距更大。)
这个稍微简化一下就好了!
2、覆盖面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覆盖所有公民,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排他性的。虽然五险覆盖面基本全面,可以说“应保尽保”,但仍有大量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社保基金主要由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征收。但是,仍然有一些人的参与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员工,也有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外地农民工。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适应国有企业。二是政府认识不够,社会保险执法力度不够。)
3.基金管理存在隐患(近年来,随着基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风险有所降低,但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长期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社保基金缺乏明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主体。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都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都在银行。我国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是安全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避免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对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采用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在发放养老金时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统筹账户的不足,与统筹账户一起存入银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基金作用。这种模式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效率,也会导致养老保险顶层难以提升。)
4、社会保障法制不强(社会保障立法不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法律监管薄弱)
5.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反措施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会覆盖所有应该覆盖的保险对象。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社会保险的扩大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将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人,即城镇职工纳入现行制度;第二步,纳入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群,包括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城乡结合部即将从农业转向非洲的居民、乡镇企业和各种收入相对稳定的中小企业员工;第三步是纳入从事种植的农民。而且应该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应尽快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2.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由职工医保、市局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组成,即“三险一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应根据城镇化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遵循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两种制度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
3.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建立可靠稳定的筹资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征缴覆盖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平衡,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保基金,包括发行长期社保债券和变现部分国有资产。)
4.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应尽快加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基本监督管理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及时足额征缴,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征缴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不够健全,在社会保障费征收中经常出现协商缴费、拖延缴费和拒缴社会保障费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尽快实施税费改革,完善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同时,积极运用电子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
群体观点与启示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减震”和“稳定”功能
2.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
3、“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实现公平正义。
4.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联动机制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减震”和“稳定”功能
目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立法缺失、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覆盖面有限、统筹层次低、资金筹集和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将完善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快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整体水平,发展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社会生活中的“稳定器”、经济运行中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调节器”作用。
2.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
关注弱势群体,以公平理念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张城乡贫困人口救助制度至少要统一。
3、“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实现公平正义。
要保证公平正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要妥善处理分配领域的关系和矛盾。
要逐步建立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为一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展以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贫困人口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重视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慈善事业。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建立“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联动机制
商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金融中介和社会管理功能。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转型。政府有必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