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在不同时代有什么别称?
杂技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叫“百戏”,隋唐叫“三乐”,唐宋以后为了与其他歌舞、杂剧相区别,称为杂技。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二世曾在甘泉宫观赏过交趾戏。那时候的角戏就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傅说还介绍了抛五剑和七剑的民间表演。汉代的张衡在《西宗赋》中生动地描述了跳剑丸、走绳、爬高杆的表演。皇帝杨迪建立太常寺传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段门外的天津街进行了数百场演出。杂技在唐代再次发展起来,这在当时很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所体现。白居易新乐府《西凉歌妓》有一首诗,描写“舞双剑,跳七丸,卷巨索,降长竿”;元的乐府《西凉歌妓》中也有一句诗是“眼前百戏,丸剑跳投霜雪。”到了宋代,杂技节目已经超过40种。当时有人可以表演用绳子提水的特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新中国成立后,杂技呈现出新的面貌。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作了许多新节目,并增加了灯光、布景和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出国访问并获得许多国际奖项,成为世界杂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