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事件及其解释。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知识分子中出现的不同学派。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地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阶级与阶层之间的斗争是复杂而激烈的。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试图按照自己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和社会进行解释或提出见解。他们著书立说,收徒济世,广泛交谈,相互争论,于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实所谓“百家”,主要包括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阴阳家、圣人、著名学者、军事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