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比日本刀更厉害的中国法宝。
在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材料《苗刀考证》中是这样写的:“苗刀用于冲锋时,远胜于单刀和其他短兵。明朝戚继光将军改铸术,传于部下,杀敌达效,斩将举旗,倚仗刀法,对中国震动极大。”中国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攻防力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锻炼价值。
现代武术大师刘宇春及其弟子郭昌生(均为河北沧州人)揉合了苗刀二十四式手臂的高级步法,使苗刀更加精悍刚劲,步法更加快捷灵活,连击更加突出。因此,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原中国美术馆教授郭昌生,曾受刘教熙(即刘宇春)秘密教导,故其技艺神秘独特。”
也就是说,郭昌生是通过他的导师的个别教导而获得使用军刀的技能的。他的刀法之玄妙让人捉摸不透,技术水平高于同龄人。
苗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从中国冷兵器的发展史来看,从秦末到西汉初,由于大量成建制骑兵的出现,剑攻法成为骑兵中的劣势,于是西汉时期出现了厚脊单刃的环柄长刀。由于这种刀柄的末端呈扁圆形,所以称为“环柄长刀”或“环头刀”。
这把环柄长刀是在20世纪50年代清理的洛阳二十三座西汉墓葬随葬品中发现的。在山东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一把“汉安吴勇六年(公元112年)制”的带鎏金隶书刀的长条形刀。刀的脊厚大概是一比三,和今天的苗刀差不多。据此可以推断,苗刀早在我国汉代就有了雏形。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为统帅,李为先锋,李曾使此剑出战。将军嗣业的部队被对方的骑马冲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嗣业“举长刀,向前方喊话,杀数十人,重整阵势。”他还说“唐朝时,军队一开始用的是怪刀,但传承得特别好。”因此,汉武帝封李为“怪刀将军”。
苗刀分为骑兵五尺,步兵一尺七寸。同时,历史上苗刀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怪刀、长刀、单刀之分。苗刀在唐代有两种叫法,在《新唐书》中也可以看到,就是长刀和奇刀。
明末倭寇多使用此刀,故后人常称之为日本刀。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戚继光将军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在民间挖掘整理他的长刀,在“戚家军”中配备长刀,加紧训练地方兵。他的技术比日本海盗更好,所以他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日本罪犯。
苗刀是婺源的一朵奇葩,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同时,练武的人,如武功不精,会觉得难以理解其中奥妙,失去技巧。基于此,历代武林先人长期保管此刀,不易轻传,使得苗刀这一宝物未能广为流传,往往保存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