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书法的渭北

南北朝书法概论1。南北朝书法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大书法家康有为在《易洸周爽谈》中评说南北朝碑帖“十美”。他说:“古今中外,唯有南北魏能受人尊敬。你能为了什么而活着?美女十个:一个豪放,一个坚强。第二,天气泥泞。二、笔法跳跃。四天,点画庄严厚重。五个字,心境奇逸。六、精神飞扬。七感兴趣。八说骨法塌方。九说结构自然。十个都是有血有肉的。就是十大美女,只有卫北南北有。”

魏郭利是北朝最长的北朝,所以北朝碑又叫魏碑。历代书法家都不重视。直到清代中叶,阮元首次倡导“南立碑,北立碑”之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包、康有为等人又加以呼应,从而取代了对书法的研究。

北朝书法继赵、严之后,又传自、,又传自钟繇、魏观、。因为没有禁碑,民风淳朴,所以演变出了北碑独特的书法风格,与南朝的风流意味大相径庭。再加上佛教盛行,造像、摩崖石刻盛行,所以流传下来的书很多。这种书风是隶书与楷书的过渡,是汉唐之际的枢纽。总的来说,方骏的纪念碑和雕像大多是锋利的,墓志铭是美丽的,而崖书是宏伟的,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北魏寇的宋高陵庙碑含官法较多,样式比较古旧,东魏的景芝君碑圆润柔和,是个特例的坏小子外,其余都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完整,棱角分明,如惠福寺碑、高真碑、张虎碑等。

“燕闫隆碑”建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此碑是清道光六年,进士阮元任云贵总督时,游览一处名碑而得。碑文书法古朴,有隶书之意,苍劲有力,结构多变,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东晋的颜龙碑和鲍子碑受到历代书法家的重视,在世界上被称为“两碑”。

石门碑刻中的摩崖石刻。北魏于北魏二年(公元509年)在陕西省宝城县。全书风格柔美多彩,典雅有趣,康有为被评为北魏圆笔大师。《张梦龙碑》刻于北魏郑光三年(公元522年),山东曲阜孔庙内,无作者姓名,为张梦龙赞德碑。书法苍劲有力。清代金石学家杨守敬评价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奇。”另评:“书法古、奇、正,六代高于唐人。”

《高震碑》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806年)刊于山东德州渭河,后迁至德州龚雪。刻于北魏郑光四年(公元523年)。笔法苍劲飘逸,结构端正,是北魏碑刻中的典范之作。

②雕像记录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一些石制考古学家争相游览名山,求碑拓碑。如阮元、黄易等。,煞费苦心地搜寻废墟。黄易(小松)首先在龙门石窟立下四碑,史称“龙门四碑”。后来有人把10产品和2O产品扩展到1500产品。现在流传的《龙门二十品》是北魏师鹏书法的代表作,是魏北书法的精华。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40英里处,呈阙门形状,位于沂水两岸。人们称之为“一缺”。(见《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则见。”)其岸为龙门山,其上有石窟造像,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4年)。从魏晋到宋代,凿石壁造佛像的做法非常盛行。据统计,北魏时期有1,352个洞窟,750尊佛像,65438+万余尊造像,3600多尊造像和蝎子铭文,约2000多尊造像铭文,其中以四尊最为著名,即所谓的龙门四品。

龙门四品是石、、魏、孙秋生等雕刻铭文。龙门二十品,又称龙门山佛像上的铭文,最为著名,有20种* * *:

北魏三年孙秋生等景明造像。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施造像。

北海的王元祥就像北魏的太和二十二年。

北海王国的大公主是她孙子的雕像。

长乐王夫人魏池,十九年北魏太和造像。

一尊佛像:北魏太和二十年

北魏太和年间的揭伯达像

杨大眼的雕像没有年代。

魏灵藏的雕像没有日期。

郑昌图酞像在景明,北魏二年。

甘慧雕像于北魏景明三年

北魏景明三年贺兰汗像。

高俅等塑像为北魏景明三年。

北魏景明四年。

太妃等北魏景明像等了四年。

安定王的塑像始于北魏第四年。

此像为北魏三年的乌龟雕像

道教造像没有年代。

北魏景明四年马谡拜造像。

祁县的袜像是北魏西平二年的。

③墓志铭

碑文中,雕像立于地表,供人观赏英勇。对了,意思是有这么个东西,或者留个名字,而墓志铭埋在山洞里。一般来说,碑体小巧,字体精美,一直藏在地下,不易损坏。出土时,珍贵如新。墓志铭大多是严华写的,和上面说的碑文、雕像不太一样。只有少数倾向于,如的墓志铭、司马敬的墓志铭及其妻孟的墓志铭,这些将在后面介绍。更婉转的,还有张璇的《黑女人》和刁龚辉的墓志铭。

张轩墓志铭:

此碑竖立于北魏杰民元年,原石已失。道光五岁的时候,何买下了这些旧拓片,但是钱被剪裱后丢失了。当时为了避开康熙的忌讳(叶璇),称之为《一个黑女人的墓志铭》。经过何的推崇,书法家们逐渐重视起来。康有为称其为“品质苛刻的教派”,并将其列为“杰作”,大加赞赏。他的笔触从广场走向了花园,锋势十足,温润喜人,兼具美与力的优点。是北碑不可多得的精品。

玉娟墓志铭:

建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最近刚刚出土。烫的哦~元羽是北碚皇室的,所以墓石字体漂亮,雕刻精美,如果不是同时代的大师做不到。他的笔画又尖又尖,还用圆笔。他画得笔直,用笔画出吊针的形状,对于一个龙牌来说不够苍劲(没错,你就是这么想的),凝聚的链尾足以并驾齐驱北朝的粗犷之风。

④悬崖书

崖书就是那种刻在陡峭山崖上,破坏自然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的作品(请看初中历史课本第一册第48页“赤壁”二字),先刻在石门上,后又分作两个分支:一个是山东省叶县、平度县等地的韩通山、云峰山。第二,山东省泰安县北部,从泰山到半山的石谷、徂徕山,县县郊区的岗山、尖山,其中泰山的石谷金刚经、徂徕山佛名、邹仙山摩崖经比较有名,都是大字──触目惊心的那种。以下是石门铭、郑文公碑、泰山石谷金刚经:

王元书石门明:

这是北魏第二年在宣武帝永平雕刻的。当时秦梁两国为了纪念,让贾三德重新开通了关中到四川的褒斜栈道。

* * *二十八行,每行22个字,非常壮观的嵌在悬崖上,文末还有一个“王元书”。王远征的历史上没有记载。康有为称他为南北朝十大书法家之一,善用圆笔。他书中的题字受到书法家的高度赞扬,被誉为“飞逸浑木之宗”。

笔画圆润,结构平斜,横画和长笔画相差甚远。虽然字大,结构不疏,但也有一种强烈的飘逸美感。但也有人认为这像是“幼稚的信笔”。虽然优雅自然,但事实并非如此!

郑道昭为郑文公纪念碑题词:

“郑文公碑”,全称是“魏刺史郑文公碑”,刻于北魏摩崖上。在山东平度市北25公里的天柱山上,海拔280米,在半山腰的一块天然巨石上雕刻着“鸾峰直,何伶横挂”的字样。小面略加工,高3.3米,宽1.50米。铭文20行,每行40到50字不等,* * *为883字。碑文历时1400多年,至今仍清晰可辨。此碑为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撰。碑文记载了其父南阳公政兖州刺史Xi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为郑的谥号是,所以纪念碑的全称是碑。郑兆道(公元?—515)北魏著名书法家。字诺伯自称钟岳先生。荥阳(今河南省)人。关设献酒,光州刺史,青州刺史,兼秘书监,称文公。作品、书籍好而正,体高而易,大字好。郑道昭的《魏碑体》突出了中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的转变,因而受到古今书法家的高度重视。郑文公纪念碑有两块石碑,碑文基本相同。郑道昭在天柱山前刻下郑文公碑后,发现山东叶县云峰山以东的寒洞岩石质量更好,重新刻下。纪念碑高1.95米,宽3.37米。碑文51行29字,占1243字。这本书的书名是《杨颖郑文公下碑》。所以为了区分两碑,天柱山的碑称为“上碑”,云峰山称为“下碑”。天柱山的书法风格和内容与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相同,但字数较少。这是北魏时,郑道昭在宣武帝永平为纪念父亲而雕刻的。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起初刻在天柱山顶。后来发现叶县南部的云峰山石质更好,重新雕刻。第一个刻本叫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差,字比较模糊;第二个篆刻叫下碑,略大清晰。* * *有51行,每行29个字,但没有署名。直到阮元亲自临摹,并作为郑道昭的作品,才受到重视。郑道昭是谁?他出生在开封,自称钟岳先生...嗯,就是这样。他也是康有为的南北朝十大作家之一。他喜欢诗歌和赋,是当代最大的书法家。

另外,南河合明的风格和这个碑差不多,都是崖书,刻在江苏丹徒焦山上,可惜因为石头崩碎,无法再看到全貌。

泰山石谷金刚经:

刻在泰山山坡坡上的华钢溪床上,曾经有2000多字,现在只剩下900字了。后人根据北齐般若铭文判断为庄亲王之作,但仍无法确认。此刻,字大无脑...不是,它们大而大,笔画粗而圆,架子宽,极其壮观;康有为被提升为“榜书宗”,笔法与郑文公碑略有相似,草韵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