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是什么?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历来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历史唯心主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最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机和经济根源。因此,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不了解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着某种、必然的、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其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有一定形式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与它们一直运动于其中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术语)发生冲突。于是这些关系就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所有庞大的上层建筑都或慢或快地发生了变化。”这段话深刻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规律性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交往的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一,以前的历史理论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产生的原因,没有触及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只是没有解释人民的活动。”

2.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既斗争又同一,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或把矛盾的相对同一与绝对斗争结合起来,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有各自的推动作用。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矛盾双方是彼此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彼此的发展使自己发展;矛盾双方互相牵制,可以互相借鉴有利因素来发展;矛盾是互相联系的,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而发展。

(2)斗争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进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的转变,实现事物的质变。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在二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