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关于小乔的描述与历史不符?

小乔并没有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而是被刻画成了决定孙刘能不能结盟,周瑜会不会和曹操作战的关键人物。

诸葛亮为了促使周瑜下定决心对抗曹操,故意提出把江东的二乔献给曹操,让江东避免刀光剑影的灾难。诸葛亮还当着周瑜的面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全文。在《赋》中,出现了“东南抱二乔,与二乔同乐”的句子。这让周瑜大怒,决定促成孙吴联盟,一心一意对抗曹。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一场为了一个女人的战争。

但是上面介绍了小乔之后,罗贯中并没有对小乔的形象做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小乔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甚至周瑜死后,诸葛亮、柴桑吊唁,也不见小乔。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小乔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人物,作者也只是有所触及,并没有进一步描写她。但随着近年来电影电视剧的广泛影响,小乔的形象也越来越多样丰富。关于小乔的故事也变得五花八门,真是眼花缭乱,说不清楚。

但对比史料记载,可以发现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历史上的小乔,不仅没有现代电视剧、电影中的生动鲜明,就连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对小乔的描写,也有许多对历史真相的误解。

那么,历史上的小乔是怎样的呢?

如前所述,《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对历史真相的误解。那么,小说家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历史真相呢?

作者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他的姓弄错了。历史上这个人物其实叫乔,而不是小说里的乔,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应该叫小乔。这个记载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和周瑜的《姜表传》。

第二个错误是小乔的身份。《三国演义》中,小乔是周瑜的妻子。但在历史上,小乔的身份并非如此。这里有记录为证。《三国志·周瑜传》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当时龚乔和两个女人都是国色天香。(孙)茨纳大桥,(周)大桥。从陈寿用的“那”字分析,不是娶妻时用的字。中国人习惯用“娶妻纳妾”这个词。所以小乔的身份很可能只是周瑜的一个妃子。

第三个错误有点奇怪,就是小说中对小乔父亲龚乔的介绍。《三国演义》中提到,小乔的父亲早年与曹操关系密切。但史料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与曹操关系密切、姓乔的只有一个人:乔玄。这个乔玄在汉末很有名,是曹操早期的伯乐之一。然而,乔玄死于公元183年。因此,小说中提到的赤壁之战后乔公也出现在刘备在坎罗吉结婚现场的故事显然是作者虚构的。

小说最大的错误在于对《铜雀台赋》的篡改。小说《铜雀台赋》在历史上其实叫《戏台赋》,篇幅不长,共126字。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朗诵的《铜雀台颂》相比,并没有“东南相拥二乔,相濡以沫”这句话。这句话显然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适应剧情需要而加的。另外,曹植的《戏台赋》写于公元212年,而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周瑜面前朗诵是在公元208年。此时,曹植的作品还没有创作出来。怎么会被诸葛亮提前四年背出来?

那么,这些错误是怎么产生的呢?追根溯源,这个问题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著名的诗《赤壁》,诗中写道:

一把残破的铁戟沉入沙底,不翼而飞,磨洗之后才发现这是赤壁之战的残迹。

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胜利,二乔被关在铜雀台。

杜牧的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首诗说明了一种可能:在唐代,有关于小乔和铜雀台的故事或传说,把小乔、周瑜、曹操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

到了宋代,苏轼在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关于公瑾早婚的话,说明小乔的形象已经在民间乃至文化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元代是三国故事大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关于小乔的故事越来越多。小乔的故事在《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工具书《三国平话》中已经初具规模。当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疑是把几百年来关于小乔的故事整合在一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