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24
王雪的内部结构是由良知和良心通过知行合一构成的。在这个结构中,王守仁用他的心(良心)说话,用他的良心解释它。心(良知)是王雪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包罗万象的。物、事、理、义、善、学都在“我心”之外,即“心即理”然而,他也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是人的先天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知而不忧的本性,是“良知”和成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和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望的统一(“正义在人心”),它与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充盈天地的“良知”,让“我”与万物(包括社会)一口气循环,没有间隔,相互交融。也正是这种活泼泼溅于天地之间的“良知”和“人人心中都有仲尼”,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那种“凤凰飞于千里”、“道德纯洁”,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举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为“致良知”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突破了朱的“自然正义”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良知”就是如何成圣的过程,是把原有的知识变成主体意识自觉掌握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个“走向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对主体的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致良知”是对无休之天、六经的动态认识过程,是人类儿童知识的历史积累。在这里,要求以历史感认识主体。同时也说明“致良知”是主体的情感和精神活动。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会有一个“日复一日回到深处,看到不同的东西”,感受“有味道”的不断深化过程。所以“人若重拾良知”“完全无所亏欠,舞而不知,不知天地间有何乐”取代了超然自乐的境界,与天地万物相合。在这种境界中,主体的人格精神得到了升华,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世界同在的永恒,这就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从以上对王雪的内在结构,即“良心”和“去良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守仁的心灵理论是一种经验哲学。美学作为他的心理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可以说是体验美学。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具有永恒性(无限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方式上的直接性、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王守仁的体验美学是通过审美体验来把握永恒的、整体的、直接的、先验的“至高无上的快乐”或圣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