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人物传记?
第一,广泛收集资料,反复考证。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要全面收集和占有丰富翔实的材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完整。这些材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
(1)人员姓名、性别、籍贯、国籍。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履历、党派、职务。
(四)贡献、科技成果、人物作品。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格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对于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要认真鉴别,严格选材,做一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和考证,严守史实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史事实错了,论证就不正确。所以写传记的时候,一定要有丰富的、翔实的、真实可靠的资料,才能动笔。为了写马克思的传记,梅林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收集和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十年。如果加上他收集史料和调查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奉献了他的一生。
第二,抓住人物的本质,从环境中解释人。
写人物传记,要把人物放在他的社会关系中,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来描写。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传记就是写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某一个人,这个人如何对当时的社会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论述为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正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曾指出,传记的编写必须把人物描写在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德国工人运动罗卢森堡在撰写马克思传记时,希望梅林能从环境中解释人,从历史中解释环境。
如果忽视人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就写不出现实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甚至像杰出的法国作家维·雨果一样,他笔下的小拿破仑未能理解当时法国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状况,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意识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出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个人能动性时,他没有把这个人写成一个恶棍,而是写成一个伟人。”而这是背离历史真相的。
可见,要想写好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才能写出典型的、真实的传记。
第三,从人物的复杂程度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历史人物都有其复杂性。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一大批历史人物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人比别人成功,有的人比别人成功。所以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分两方面看他们的好与坏,功过是非。绝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他做错了事就把其他的贡献都一笔勾销,一定要尊重事实和历史。司马迁写的《淮阴侯传》是对韩信军事才能的激情描述,但却是一本不掩盖韩信早年“不作为”、“治不了商人”、“食从人送吃喝”、“拄出腿来”等直书,让读者看后觉得真实可信。所以写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记录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本来面目。【编辑本段】生动的旁白所谓生动,就是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写得个性鲜明,能体现时代和阶级的特点,是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巴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出类拔萃,独立于千古,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马克思还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军事活动家和政治家撰写传记。他写了《伯蒂尔》、《贝尔纳多特》、《布鲁恩》、《布里安特》,生动地描述了拿破仑一世时期的法国军政活动家群体,包括贪得无厌、追逐名利的人。有渴望官位、头衔、皇位的野心家;有无良奸商,愿意为任何制度服务。这些传记不仅描述了人物的独特个性,而且提供了拿破仑一世帝国中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本质特征,成为传记文章的典范。
恩格斯还写了许多人物传记。恩格斯写传记和马克思一样,突出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把握,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征。因此,在他的作品中,马克思、燕妮·马克思等人物形象都得到了生动的再现。因此,一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反映阶级、职业、文化素质、信仰、经历、际遇及其影响的差异,还要反映同一阶级、职业、素质、信仰、际遇及其影响的个性差异。
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又要反映其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必须选择典型的材料。编写人物传记时,既要概括人物的全貌,又要详细选取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舍弃或略过不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件。从各种材料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达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一个角色一生的关键。把这些关键点写好,既能表现出一个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又能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在这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值得借鉴,比如《史记》、《廉颇列传》、《蔺相如列传》。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为了表现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司马迁选择了三件事来写,而不是为他们每人写一份简历,即“完满归赵”、“渑池会议”、“负荆请罪”。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种是秦与赵的矛盾,一种是连与林的矛盾,前一种矛盾发展的后果是后一种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对矛盾和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人格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渑池会盟这两个事件,本质上是秦、赵统治阶级之间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大举进攻赵的前奏,所以这两个事件的选择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
写大事固然重要,但细节描写也不可忽视。有时候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毛敦水:“善于描写一个典型的作家,他既利用重大事件来表现他的性格,又不放松对任何细节的描写。”对琐事的适当记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节,增强传记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甚至可以预测人物未来的发展。比如《史记·陈涉世家》就是从这样一个细节开始的:陈涉做仆人的时候,曾经对同伴们说:“要有钱,忘记一切”,还很自豪地说:“燕子知道天鹅的野心!”这个细节看似没有必要,但实际上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思想脉络,写出人物一贯的性格史。陈涉年轻时雄心勃勃,所以他后来发展成为大泽乡起义。在写陈涉的时候,他年轻的时候把别人比作无足轻重的雀,所以他称王后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杀害了早年有过患难的老朋友。这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思想根源早就种下了。
第二,一定要记单词。思想支配行动,行动表达思想。不同的人物思想和性格不同,行动也不同。叙述人物的行为是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选择最典型的,最能表达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动作。比如《吉鸿昌传》中,作者描述吉鸿昌被迫出国的1931 ~ 1932期间,为了反对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他特地在胸前佩戴了“我来自中国”的标志。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他的人格魅力。再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写的是巨鹿之战大胜后,项羽叱咤风云,诸侯不敢取之。作者用项羽召唤侯姜,侯姜“双膝跪地,不敢抬头”的动作描写,体现了项羽高傲自大的性格。可见动作的描写对于描写人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人物有具体的行动,才能生动感人。“言出必行”。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都是通过他们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选择典型的人物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个性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壮观的秦始皇之行,说“他可以取其位。”然而,当刘邦看到这一奇观时,他在《史记·高祖列传》中说:“哇!君子当如是。”虽然两人都有羡慕皇帝的意思,但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性格。
人物的诗词、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文字一样,都是在人物的思想境界中高度浓缩和彰显的。都凝聚着人物对当下事物的理解、看法和态度。适当引用一些人物的诗词、著述,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讲究文采。虽然人物传记不能偏向于华丽的辞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描写,曲折的情节。但语言生动传神,用词精准贴切,语句通顺,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总之,文采一定要重视。
虽然《史记》中的传记与文学中的传记不同,但前者完全以史实为依据,不允许任何虚构,而后者则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然而,有一个共同的需要生动,因此文学才华。因为使者,也。传记的产生是为了流传后世,是为了“铭记一方之言,激起后人的爱恨情仇”,是为了“博采众长,明白事理”。孔子说,“无字之言,不远矣”。可见,重视文采也是《史记》编纂传记时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马克思要求写传记要有“强烈的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认为,人物应该是“耀眼的”。《史通》曰:“谓夫史美者,以叙事为先,书若写功过,善恶有记,文不美而质不野,使人尝其旨,惜其德,三次忘归,百次不成。”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条件下,史记有必要提倡文学色彩,文史丰富,引人入胜。所以写传记要注意文字的锤炼,要注意艺术手法。[编辑本段]传记起源中国的传记不仅起源很早,而且体裁多样。总结起来,传记的体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物传记,二是人物传记(即人物传记),三是历史传记,四是人物传记(指地方志中的传说)。中国的传记写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处于萌芽状态。《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中都出现了相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一时期可以视为传记的开端。到西汉中期,武帝时期,出现了被誉为“无韵之诗,史家之杰作”的《史记》。司马迁开创的传记文体标志着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达到了一个高峰。司马迁不仅开创了以传记代替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且用文学的手段来描写历史人物,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不仅为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史学、文学和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史记》之后的所谓正史,就是学习或模仿《史记》的笔法,以纪、传为主体。魏晋以后,文史开始分化,文史根据各自的需要和特点发展,从而越来越鲜明。作家注重修辞和形象,史学家注重史料的真实和准确,而不太注重文采。东汉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杂传发展很快,如题跋、传记、自传等,出现了许多名著。
这类传记不仅数量增多,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忠于史实,但笔法却是文艺的。所以像这样的作品只能属于文学作品——传记文学。地方志描写人物历史悠久。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末光武帝开始给南洋写信,写信是一种习俗,所以裴、三夫有退旧士之序。鲁、庐江为名贤所赞。”(见《隋书经集注》第982页。)此后,到了晋代,常写的《华阳国志》一书,从第5卷到第12卷,都是关于人物的。从那以后,在地方志中描写人物就成了一种规矩。宋代以后,我国地方志的写作逐渐成熟,体例和内容的设置更加完备。“北宋音乐史上的《太平宇宙》也是按地域编入姓氏,官衔、诗文、杂事皆因人物而详。宋代地方志及相关历史事件、文献中的人物较多。”(见傅振伦:《论数字的编纂》)。到了明清时期,地方志繁荣起来,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各种地方志大多是描写人物的。清代地方志和人物被放在重要位置。不仅占了很大的篇幅,而且人物类型也很多。只要是当时统治阶级认为对社会有益的,都进入方志。
综上所述,中国传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从文史不分的传记到异史传记,从列传、杂传到传记,一方之志中出现了列传。这说明中国的传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第二,古代有许多传记作品的名称。如传、谏、铭、碑、表、颂、赞、丧等。,再细分的话就更复杂了:比如“传记”指的是传记,在内容上有别于全传、大传、小传、短传,而在寄信人与主人的关系上,也有别于其他传记、自传,此外还有其他的名称,比如传记、传记、评论等。再比如“形”有线形,有简略的东西;有墓志铭、表、墓志铭、墓志铭等。,都是描写和歌颂死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歌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现存最多的作品是传记和碑文。这些是我们编纂史书的珍贵资料。【编辑本段】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传记,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都是上述几种形式。他们的写作方法大相径庭。但是,所有优秀的传记还是很常见的。
相似之处如下:
1,人物的真实性。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既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人,也有逆历史洪流而动的罪人,他们的出身、地位、经历、思想、性格都不一样。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作者,为这些人立碑的目的是抑恶扬善,“荐以劝世,谴责以警示人”。两千多年来,传记作家在给予那些热爱祖国、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们崇高荣誉的同时,也对奸臣进行了无情的惩罚和鞭笞。所有优秀的传记都力求内容表达真实,忠于历史和事实,判断是非,褒贬准确。
2.划时代的人物。因为优秀的传记作家都做到了“文笔直,事为核心,不空美,不藏恶”,所以他们的传记中留下的人物都具有时代特征。比如同处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因为时代不同,传记的特点也不同。五六先生(即陶渊明)在《五六先生传》中,他“不忧贫济,不忧富”的精神,与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一致的——高谈阔论,自娱自乐;袁宏道的《徐文长传》是一部奇人传记。众所周知,明朝社会黑暗,奸细横行,文字狱兴盛,知识分子“动不动就疯”,所以徐文长的一生只能是从失败到疯狂,从疯狂到入狱再到死亡。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时代的悲剧。以上两个案例,作者都是文人。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性格不同,遭遇也不同。
3.人物性格。读优秀的传记,就像参观罗汉堂。许多泥塑有不同的脸和表情。有些传记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传记作者懂得并善于处理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编辑此段】忠于史实,抑恶扬善,区分传记与传记,是我国传记写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所有传记形式的共同特征。但各种传记的表达方式差异很大。
首先,编年史和传记是不一样的。第一,《列传》讲究文采,尤其讲究“辞藻”。有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来增强传记的文学性;第二,《传记》写人物时以事实为依据,同时注重文学形象的描写。将历史传记与文学传记融为一体,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物历史的真实性;第三,应在“传记”文章的末尾加上注释,如“太史龚玥”和“赞曰”等。作者公开站出来评论人物。以上三点在编年史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其次,地方志不同于历史传记。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地方志传记和历史传记是一样的,属于同一个体裁——史体。但史传可以史论结合,史可论,编年不可论,就是“帐中有褒有贬”史传有多种方法,如叙议、先议、后录、或先议。传记只能描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人物的善恶美丑都需要通过叙事来体现。应该说,地方志传记不同于历史传记。所以,在地方志传记的写作中,用词要慎重,不要明辨主人的是非,而要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