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弹琵琶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飞天和弹琵琶是敦煌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天上飞的,梵文叫香神,佛经叫“天人”。他们通常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围着佛祖转,要么守护佛祖,要么等待佛祖的命令。因为它们的翅膀,它们可能更有效率。
中国汉代壁画中的飞翔形象,至今仍有翅膀。到了唐代,翅膀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颇具古典特色的飘带。具有唐朝的特色,体态丰满,从天上头朝下蜿蜒而下,彩带飘飘,行云落花,动感十足。它象征着自由、幸福、吉祥和快乐,深受画家们的喜爱。张大千画了很多飞翔的形象,虽然争议也不小。
除了在天空中飞翔,弹琵琶也是敦煌壁画中反复出现的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不止一次出现在壁画中。它出现在涉及五代、盛唐、中唐和宋代的洞穴绘画中。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
从舞蹈动作来看,弹琵琶显然是一种既能弹又能跳的表演形式。舞者左手高握琴弦,右手向后提弦,左脚踏地,右脚向后吸腿,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呈S形。
从壁画上的舞蹈动作可以明显看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或民间舞蹈,而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外来文化。
中国的传统舞蹈大多是谦和保守的,很少有脚的动作,习惯用上肢语言来表达。手部动作在舞蹈中几乎占了50%,没有太多夸张和实质性的跳跃动作。
总之,中国传统的舞蹈姿势在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美感,是动作的节奏,是形神之美。而且舞蹈服装相对保守,不会直接露出人的皮肤。它的东方艺术魅力在于“藏中揭示,藏中揭示”。
西方舞蹈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气质的表现上。舞者表现出来的是体态的形式美感,一般没有特别的精神寓意。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气质美感,以及对自由和飞翔的向往的无拘无束的情感。如芭蕾、华尔兹、弗拉门戈、布鲁斯等。
但殊途同归,东西方舞蹈都受到各自独特历史文化的影响。作为一种舞蹈动作,弹琵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舞蹈服装来看,舞者上半身几乎全裸,下半身配着裤子,脚露在外面。舞蹈形象不符合传统的保守形象,但舞者身上的丝带具有古典特色。
其次,从舞者的动作来看,呈现S型的线条。“先欲而后欲”和“永远向左,永远向右”是中国舞蹈使用的动态节奏。东方古典舞的瞬间体态优美,一般是头、肩、胸、臀、膝、踝要向不同方向扭动,从而形成一条S线。壁画中舞者四肢弯曲,单腿支撑,翘出胯部,另一只脚勾住,突出整个人物“圆”,包括道具。
此外,我们看到舞者膝盖以下的装饰和脖子上的项链都是佛教莲花的标志。耳朵和耳朵上的配饰,包括舞者的神态和配饰的配色,都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文化。而裸露上半身,在佛教文化中也有相应的宗教故事。
所以可以说,琵琶的反弹,恰恰见证了唐文化的高度开放和融合,以及唐人的包容。反弹琵琶是唐文化永恒的象征,“反手拨弦随心弹,唐韵千年缠绵”。
工匠们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上进行再创造,融合了印度、西域、中原的飞天文化。与舞者相比,琵琶在这里起的是陪衬作用。
从演奏乐器来看,北朝至隋唐时期,琵琶频繁出现在汉石窟壁画中。舞者们或拥抱琵琶,或侧身弹奏,或歪着头。唐代诗人传唱的名句也很多,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昌龄的《琵琶舞新调总关山旧情》、王翰的《夜光杯葡萄酒,促使琵琶饮》。言下之意,唐代使用这种乐器的技巧也是相当高的,弹琵琶确实有“卖弄技巧”的成分。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也是通过龟兹从印度传入内地,龟兹位于丝绸之路新疆段,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经济发达。这个地方的石窟艺术更古老。敦煌莫高窟也有可以吸收转化借鉴的元素。
汉代大乘佛教中,有四尊守法神,称为四天王。其中东方诸天王亦持琵琶,以示对国家的慈悲,保护国家和一切众生。琵琶声意为护佑众生。
因此,工匠们很自然地将常见的流行乐器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琵琶引入壁画,同时将唐人在琵琶上的高超技艺绘入其中。
总之,反弹琵琶作为一种演奏音乐和舞蹈的表演形式,集高超的演奏技巧、高超的舞蹈技巧、优雅迷人的手势、宗教色彩和东西方文化于一身,全部集中在舞者的肩上,看起来苍劲舒展,迅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