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娶的丑女多?
美国男人抱着东方美女在我居住的旧金山湾区,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女人抱着美国男人。而老外身边的中国女人往往长得丑,属于被中国男人贬为“黄脸婆”的那一类。所以中国的男人必然会得出只有丑女才会嫁给美国男人的结论。这个结论有道理。当一个来自中国的女人在中国长大,她首先被一个来自中国的男人选中,而在她落入一个美国男人手中之前,来自中国的男人挑选了其余的人。中国男人的择偶标准无非一个:长相。结果中国男人挑剩下的,自然都是丑女。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被中国男人“抛弃”的“丑女”,在美国男人身上找到了爱情。美国男人并不是看不到旁边女人脸上的皱纹和斑点。好莱坞和百老汇对女性的审美观和中国男性一样。可贵的是,很多美国男人能够超越外表去发现一个女人的长处和内心,这让作为女人的我非常感动。据说旧金山湾区有10多万华人居民,但我在圣何塞美国红十字会义务献血者的“荣誉名单”上只找到了两个华人(根据名单上的姓氏和照片),这与湾区庞大的华人人口不成比例。在整个中华民族都为金钱疯狂的今天,择偶自然成了排序活动。长得漂亮的排在上面,长得丑的排在下面,这是中国男人择偶的普遍标准。中国女性择偶的角度是按照男性的成功来排序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无非是名和利。难怪《钟形曲线》一出,中国网站上一片叫好声,就因为这本书把中国人列为智商最高的民族之一,而黑人的平均智商最低。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更热衷于这种活动。对于中国的男性来说,择偶的过程与古代狩猎无异。谁击中了最难对付的猎物,谁就是英雄。中国男人骄傲地把自己“猎杀”的女人带到公众面前,这也是一种生存竞争成果的展示和陈列,就像他向别人展示和炫耀自己的奔驰和花园洋房一样。对于那些握着中国丑手的美国男人,中国男人爱批评他们没眼光。美国男人真的没有眼光吗?这个结论就像前段时间一篇文章里西方人“笨”中国人“聪明”的论调一样简单草率。好莱坞和百老汇的美容标准已经提到了。事实上,即使是美国中小学生崇尚的青春偶像,也和中国男人崇尚的美貌标准相差无几。美国男人年轻时受生物本能驱使,也会追求外表漂亮的漂亮女孩。他们一旦长大,特别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冲击和思想的交流,这是对他们生物本能的一种超越。中国的男人是接受不了丑女孩的,因为他们还处于基于生物本能的生存竞争初级阶段,一个人在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是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满足的。在中国美女能激发男人的性欲,丑女却不能,这反过来说明中国男人还处于满足性欲的初级阶段。福塞尔在他的《风格》一书中提到,新贵们喜欢开着闪亮的新奔驰在城市里招摇过市,而“老钱们”则愿意安静地坐在尘土飞扬的普利茅斯里。一个英国人曾经跟我说过,那些穿着破旧的灯芯绒西装,胳膊肘都磨掉了的人,大概就是伯爵和公爵了,因为这些“老钱”心里都充满了自信。可以想象,如果你让一个中国富人开着一辆破旧的老普利茅斯上路,他一定会断然拒绝。你让一个成功的中国男人娶了一个丑陋的女孩,这让他痛不欲生。两者是相通的。不是说中国的男性不需要交流思想,而是他们更喜欢和男性朋友交流,而女性只听他们的。中国的男人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和他平起平坐。有点能力的女人,被嘲讽为“女强人”。谁是女强人?那是一个每个人都远离的“另类”。女强人让男人感到强烈的威胁。中国男人需要在女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被女人看得起,所以这个女人一定比他低。曾经看到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博士对一位本科毕业的男同胞示好,惹得这位“鞭长莫及”的男同胞仓皇出逃。这位在美国公司做小白领的男同胞,更愿意回中国大陆“面试”几十个年轻美女,包括五星级酒店的接待员。中国男人期待女人崇拜他们的鼎盛时期;中国男人在失败的低潮期期待女人的安慰。中国男人要找的其实是他母亲的翻版,一个爱他的女人,一个崇拜他的女人,一个能满足他的女人,而不是他爱的女人。当一个中国男人因为被女人拒绝而难过的时候,他的朋友会劝他,做女人不值得。我只听说中国的男人会为朋友做任何事。除了传说中的梁山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中国男人愿意为他爱的女人放弃一切?爱德华八世,上世纪30年代末的前英国国王,是一位以“不爱山河,爱美”而闻名于世的大情圣。以至于每到情人节,爱德华八世都会被媒体誉为爱情的典范,他提到自己拿“送出”大英帝国的山山水水作为嫁妆,宁愿放弃国王的权力,娶一个比自己大五岁、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平民女子,从此对她忠贞不渝。也许英国国王因女人而突然倒台的历史,会被国内一些人以中国古代史为镜,以“红颜祸水”来评判。没有人救他的妻子。一个来中国教书的美国女老师问了她班上的中国学生一个问题:一个丈夫和他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一起掉进了河里。当时的情况只允许丈夫救一个人。那你觉得他应该先救谁?随即,全班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然是先救母亲。这个时候,是为老人服务的关键时刻。另一个学生的意见是,救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代表着希望和未来。大家踊跃发言后,女老师皱着眉头,不满地大声问:“你们都不愿意救你老婆,为什么?”学生们默默地互相看着。女教师侃侃说:“我认为首先拯救我的妻子是最值得的。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已经接近人生旅程的终点;小孩子还没小到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但是,当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经历这场灾难的时候,你们的余生必然会让你们更加相依相偎,荣辱与共,你们会有孩子的。”显然,在家庭成员关系的顺序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毋庸置疑的。按照中国儒家的孝道,老人的祖父母和父母是一家之主;第二位是子女,不孝有三,家世绝不能断;再有兄弟如兄弟,大家同根生;最后,轮到夫妻关系,妻子是客人。在西方,情况就不同了。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家庭安排的顺序是:夫妻、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所以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成为一体,夫妻是家庭的基础。美国男人没有赞美伴侣的意思。许多中国女人说,她们喜欢和美国男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感觉很好”。美国男人从来没有赞美女人的意思,这种赞美几乎是日常行为。即使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女人,美国男人也会由衷地赞美她的才华、心灵、智慧的美丽,甚至因为她的“心灵美”,她的外表也会变得美丽动人。我记得在八十年代初,当好莱坞老牌影星访问中国时,他在一次晚宴上见到了中国前影星王。当王给他看她的老渔夫穿着粗布衣服摇着渔船的剧照时,佩克称赞半岁多的王很漂亮。王事后感叹,帕克称赞这位满脸皱纹,银发被海风吹散的老太太,绝对是高级美女的定义。受过教育的美国男性也给予中国女性应有的尊重。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男人,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各种尊重女性的举止。我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帮女人开门、穿外套等表面的绅士风度,更是懂得尊重和欣赏女人内在价值的有着深刻内涵的西方绅士。相比之下,我听不止一个中国男人说过,要想追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首先要摧毁她的骄傲。中国的男人经常批评、批评、批评自己的妻子,他们也称之为“为你好”。中国的丈夫很少送花给妻子,理由是“我送你更实际的东西”。所以,现在有美国男人做对比,中国女人怎么能不为了光明的未来抛弃黑暗呢!在美国的中国男人经常抱怨越来越难找到“可爱”和“贤惠”的妻子。“关心”就是完全的奉献;“德”无非是听天由命,甘于工作。的确,中国完全献身于美国的女性更少。所以中国的男人都要回大陆找新娘,用绿卡换取暂时的顺从和一点居高临下的快感。可怜的中国男人,为什么不能用他从外到内博大无私的爱和对女性真诚的尊重赢得女性的爱呢?除了长相,中国男人的另一个求爱标准是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年龄。浏览报纸和网上关于婚姻的建议,你会发现中国所有的男人都要求女方比他小。20-30岁的男性经常要求女性比他小1到5岁。对于30到40岁的男性,要求女方比他小5到15岁。另一方面,美国男人对婚姻的揭露没有年龄限制。曾经遇到一个大陆女留学生,嫁给了一个比她小9岁的美国男人。她说,当25岁的美国同学在34岁的时候追求她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另一个美国男人娶了一个比自己大15岁的中国女博士。娶一个比自己大9岁甚至大15岁的老婆,对中国很多男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和美国的另一个区别是,中国男人往往会列出自己的成就,比如学历、职业、职称、经济条件,甚至是几房几厅的房子。而美国男性则会列出他们的个人爱好和性格特征。印象最深的是,她受朋友委托,帮姐姐在网上浏览美国男人的征婚启事。我把适合她年龄的结婚建议一一翻译给这位女士。听了四五条,这位女士就不耐烦了,大声抱怨:“他们怎么不提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什么学位,有什么样的房子,每个月挣多少钱,现在是什么级别的职称等等?”里面全是罗里唠叨他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喜欢玩什么运动,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看什么书;如何热爱动物,如何热爱徒步旅行,等等。这跟我有什么关系?美国人择偶怎么会这么认真?“她的感受揭示了中美两国在求偶心态和标准上的本质差异:中国求偶是一个“一丝不苟”的排序仪式,就像参加高考一样,什么分数可以决定你进入哪个院校。一个萝卜一个坑,劣质萝卜掺不进高坑。美国人在寻找一个生活伴侣,一个有自己兴趣的灵魂伴侣。而上帝给了那些出生在中国的不幸的丑女一条出路:嫁给美国男人。多么仁慈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