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答腊岛的详细信息

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西部的一个大岛。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岛,也是印尼独立拥有的最大岛屿。人口501.8万,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位于赤道上,是大巽他群岛的四个主要岛屿之一。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临印度洋,东临南海,东南隔巽他海峡与爪哇岛相望,北接安达曼群岛。

苏门答腊岛古称苏瓦拉德维帕(梵文:金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金州地区,因为苏门答腊岛的山区自古盛产黄金。公元16世纪,它“黄金岛”的美誉吸引了许多葡萄牙探险家到苏门答腊寻找黄金。

基本介绍中文名:苏门答腊岛外文名:Sumatra Island别名:金岛地区:印度尼西亚地区:十省地理位置:印度尼西亚西部面积:47.34万平方公里人口:5018万气候条件:热带雨林气候名称来源。历史,斯里兰卡,苏门答腊,西方入侵,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地形,河流,海岸,气候,生物资源,海啸和地震,火山爆发,社会经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风俗和野生动物,关于苏门答腊岛名称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苏门答腊岛的名称来源于梵文SamudraDvipa。Dvipa的意思是“岛屿”,所以苏门答腊岛在古代被称为Sumutrahumi,意思是“光荣而美丽的乡村”。这个名字的同义词是Sumutrahumi,由苏门答腊演变而来。苏门答腊岛古称安达拉斯,这个名字源于阿拉伯语。数百年前,岛上广泛种植橡胶树,所以人们称之为“Pacija”,在印尼语中是“橡胶岛”的意思。印尼独立后,该岛赢得了“希望之岛”的美誉。苏门答腊用印尼语写,英语习惯拼写苏门答腊。苏门答腊这个名字在我国古籍中的记载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在元朝历史《赛祖纪》中。它描述的是至元十九年(1282),苏木都刺国,派遣使节出使朝鲜。苏木都刺是我国史籍中对该岛最早的译名,在《元史》中也被译为苏木都刺。明朝在这里设立了老港宣传部。后来,在中国的正史和许多古籍中经常可以找到它的名字,但它的译名并不统一。清代改称苏门答腊,现代书籍沿用此译名。苏门答腊卫星地图历史苏门答腊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上,所以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贸易城市,主要在东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佛教,也渗透到这个地区。历史上,苏门答腊岛上有古老的国家,如死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巴西、亚齐、那孤儿和戴笠。中国南北朝时期(5-6世纪),有一个甘多王国。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唐朝永辉元年(650年),斯里兰卡亡国崛起,取代了甘多利国,位于现在的大港地区。这个佛教王国在7-9世纪统治了一方,并通过贸易和物理征服在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和西婆罗洲传播马来文化。但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王国的势力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几乎不受其影响。7世纪末,唐朝高僧易经于唐二年(671)访问斯里兰卡亡国,逗留六个月。10世纪初,唐天佑元年(904)更名为三佛齐,定都博陵浜(今大港)。10年底,元年(960),二年(961),三年(962),三年十二月,三佛齐王送贡品给大夏谭力。11世纪时,室利维亚帝国的势力扩张到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其他岛屿和大陆地区。宋元丰二年(1079),七月三日,三佛齐占卑使进贡党;元佑三年(1089),十二月送贡;元佑五年(1091),九月再次朝贡。此时,三佛齐旧都布灵邦已被东爪哇占领,三大佛教齐国全部迁至湛北。苏门答腊的森林在13世纪早期遭到破坏。宋代泉州船公司推荐赵儒撰写《诸番志》,适南宋宝卿元年(1225),有专文详细记述三佛国。13世纪中叶,三佛齐远征西兰失败,国力逐渐衰弱。1377年,三佛齐都城落入爪哇岛的马贾帕希特·巴希帝国手中,从此王国在苏门答腊一蹶不振。14年底,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三佛齐被满爪哇国的伯夷王所灭。苏门答腊,苏门答腊国,元代称为“苏门答腊国”。它位于今天苏门答腊岛的帕塞河口,还有一个叫苏门答腊的小村庄。1298凯尔波罗曾经描述过萨马拉,也就是斯文达纳的国家。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曾到过许文达这个国家,他称之为“苏门答腊”(阿拉伯语“Samudra”的音译)。但《伊本·白图泰游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公元19世纪才被西欧学术界重新发现。15世纪初,威尼斯旅行家尼奥洛达·孔蒂(Niolò Da Conti)到苏门答腊旅行一年,他在《旅程》一书中称苏门答腊为沙穆塔塔(Sumatra Shamuttera)。13年底到元九年(1282),要给文达王国送贡品。明代更名为苏门答腊岛,但仍不是整个苏门答腊岛。14年底,明朝洪武元年(1367),苏门答腊王献金叶铭、马、方物。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经过苏门答腊海岸。当时,明成祖命郑和送给亚齐国王一口大钟,至今仍陈列在亚齐博物馆。明朝永乐三年(1406),苏门答腊王苏丹哈南比派阿里进贡,昭帝封丹汉比为苏门答腊王,赐印与金币。永乐五年再次派遣使节进贡。随后,苏门答腊被孤国入侵,苏门答腊王被毒箭杀死。苏甘拉王子年轻,公主下令,如果有勇士能为国王报仇,保卫苏门答腊,就嫁给他。一个老渔夫挺身而出,打败了孤国。公主真的嫁给了老渔夫,尊称他为老国王。永乐七年(1410),老渔父王来京师朝贡,永乐十年(1413),明成祖派使节到苏门答腊。此时,前王子苏甘拉已经长大成人,纠众杀老渔父王,再纠众逃往深山建草堂。永乐十三年(1416),三宝宦官郑和将前朝太子苏干腊抓获,押解回京受审。小渔夫王感激涕零。宣德十年(1436),明宣宗宣布小渔夫王的儿子继位。后来苏门答腊岛被亚齐酋长国破坏,一直持续到20世纪,苏门答腊岛成为全岛的名字。自16世纪西方入侵以来,欧洲列强——起初是葡萄牙,后来是荷兰和英国——相继在苏门答腊沿海地区与公国进行贸易和战争,并在此建立了一些要塞。1824和1871缔结的英荷条约撤销了英国在苏门答腊的主权,而荷兰在19世纪通过经济发展和行政手段逐步将内陆地区纳入其势力范围。19世纪,苏门答腊诸王国相继被荷兰殖民者击败,只有亚齐酋长国保持了独立。为了占领这个酋长国,荷兰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打了昂贵的亚齐战争(1870 -1905)。经过30年的战争,亚齐省北部在20世纪初几乎不受荷兰控制。二战期间,苏门答腊岛被日军占领,1950年成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此后,苏门答腊人不时对中央政府的财政问题表示不满,经常发动叛乱或其他地区性社会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亚齐局势,自1990以来,亚齐分离主义者与印尼军队之间频繁爆发武装冲突。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遭遇自然巨灾,印度洋海啸(由亚齐沿海强震引发)肆虐西北沿海低洼地区和附近岛屿,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灾害。全岛分为八个省,分别是北苏门答腊、占碑、廖内、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明古鲁和南邦,以及半自治的亚齐省。主要城市有棉兰、大港、巴东。约3/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苏门答腊岛东北部的棉兰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为了缓解过度拥挤,爪哇人移居到苏门答腊南部的南榜省。苏门答腊岛全岛分为九个省:行政区划苏门答腊亚齐首府:班达亚齐邦加-勿里洞首府:邦卡尔皮昂明古鲁首府:明古鲁贾姆。Jambi)楠榜省首府:廖内省班达楠榜,廖内省北干巴鲁,西苏门答腊省丹戎皮昂——首府:南苏门答腊省巴东——巨港)北苏门答腊省——首府:棉兰自然地理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由西部的巴里桑山脉和东部的低地平原两部分组成。西部沿海平原太窄。西半部的八里山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脉的延续,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600公里,贯穿全岛。这里有90多座火山,其中最高的是科林斯火山,海拔3800米。由于火山灰的影响,一些地区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湖泊众多,最著名的是山脉北部的多巴湖,面积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苏门答腊岛地形图山脉以东,强大的河流带着泥沙顺流而下,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遍布沼泽,最宽处达100km。东部平原虽然耕地少,对农业不利,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产油,地下也产油”:棕榈油和石油。河流众多,主要有木溪河、八打雁河、因陀罗吉里河、岗巴河等,可通航。其中哈日河最长,通航距离480公里。虽然苏门答腊岛的海岸线很长,但西海岸缺乏天然港湾。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海浪”的袭击。一种高滚浪推上岸是一长排,两排或者三排,力量大到可以把渔船举到浪尖,然后翻过来掉下去。由于“印度洋拍波”现象,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几乎没有天然港湾。气候苏门答腊岛被赤道横穿,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由于常年高温多雨,温差不大,但雨量明显不同。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可达4500-6000毫米;从山脉东坡到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mm,岛南北两端年降水量1500-1700mm。生物资源苏门答腊岛占印度尼西亚国土的1/4。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宝库。仅岛上的哺乳动物就有176种。此外,还有许多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岛上的动物有猩猩、各种猿类、大象、貘、老虎、苏门答腊两角犀牛、长臂猿、树鼩、飞狐猴、野猪、果子狸等。2004年,岛上的三个国家公园(洛伊塞、克林齐-塞阿布拉和武吉巴里桑塞拉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随着当地雨林人类活动的增加,生物资源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猩猩数量不足5000只。根据印尼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统计,2001年,苏门答腊岛只有132头犀牛。苏门答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希望苏门答腊这个天然的生命宝库能保持原貌。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被热带森林覆盖,属于热带雨林带。除了高地,苏门答腊岛的气候炎热且极其潮湿。植被包括苏门答腊松、墨西哥松、莱佛士、桃木、竹子、杜鹃花、兰花、棕榈树、橡树、栗树、乌木、铁木、樟树、檀香木和许多其他可用于制造橡胶的树种。这些森林曾经是珍贵动物和植物(猩猩、老虎、貘、大花草属等)的栖息地。).各种热带植物覆盖全境,处处生机勃勃。重叠的群山被原始森林淹没,平波如镜的河流被挺拔的椰子树环绕,城市、村庄、田野、道路都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绿色的海洋和蓝色的天空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成为苏门答腊岛永恒美丽的风景,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幸的是,印度尼西亚当局的腐败和非法森林开发使这些原始森林面临被破坏的危险。甚至所谓的“保护区”也被砍掉了。海啸和地震2004年底,苏门答腊岛引发了印度洋海啸。201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7.2级强烈地震,随后引发巨大海啸。2012 4月11,16:38,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8.9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19年3月00时34分,苏门答腊北部(北纬1.10度,东经98.75度)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主词条:3.12苏门答腊地震火山喷发2012 9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默拉皮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喷向火山口以西1.5km处..苏门答腊岛的社会经济人口约为3700万人,人口密度不高(85人/㎞ 2)。人口密集区包括北苏门答腊和西苏门答腊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区集中在大港和棉兰。当地居民说52种不同的语言,都属于南岛语族,文化非常相似。在东部,马来语是最通用的语言,但在其他地区,不同民族使用其他语言:南部和中部讲楠榜语和米南卡保语,北部山区讲巴塔克语,最北部沿海地区讲亚齐语。在市区,也有华侨使用汉语的闽南语。苏门答腊岛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但巴塔克人信奉基督教(荷兰人传播的一种宗教)。此外,还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和天主教徒。农产品主要是大米、咖啡、橡胶、茶叶、油棕、烟草和椰子。出口农产品包括橡胶、烟草、茶叶、咖啡、棕榈油、苎麻纤维、沉香、干椰子、槟榔、木棉、花生和胡椒。出口蔬菜种植在北苏门答腊的高地。自给作物是玉米、块根作物、蔬菜和水稻。印尼约1/3的木材来自苏门答腊森林,森林还出产各种油脂和纤维。工业包括炼油、采矿、机械、化工和食品加工。重要城市包括棉兰、巴东和大港。这个岛的山地、平原和北部沿海沼泽相间分布,是印尼最大的经济作物种植园区。除了锡、石油等矿产资源,这里还主要种植橡胶、咖啡等各种热带经济作物。这个岛的出口额占印尼产品的60%以上,可见苏门答腊岛在印尼经济中的重要性。苏门答腊及其邻近岛屿蕴藏着石油、天然气、锡、铝土矿、煤、金、银和其他矿物。Sawahlunto附近的Umbilin煤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他煤田包括阿森山和南苏门答腊的矿床。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省的杜迈地区,有几口产量最高的油井;大港和庞卡兰布兰丹也有油田。苏门答腊岛东北部、巴东高原和苏门答腊岛南部有完善的公路网,其他地方只能通过山路和河流进入。西北-东南苏门答腊公路于1980年代竣工..苏门答腊北部、中部和南部有独立的、互不相连的铁路网。一家印度尼西亚航空公司有往返于主要城市的航班。包括邻近岛屿的面积是482,393 ㎞ 2。人口:43,309,707人,包括邻近岛屿(2000年)。苏门答腊的语言属于南岛语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亚齐人居住在西北部,加乔人和阿拉斯人居住在中北部山区,巴塔克人居住在多巴湖周围和以南,米南卡保人(当地最大的民族)居住在巴东高地。巴基斯坦东南部的西海岸居住着Redjang,Lebong山民和楠榜的沿海居民。居住在沿海和河边的马来人在东海岸和广阔的南部平原占多数,说印度尼西亚的通用语言马来语(印尼语语系)。米南卡保人和巴塔克人最擅长接受西方教育。大多数苏门答腊人是穆斯林,但也有一些居民是基督徒和万物有灵论者。苏门答腊岛也被称为“米南卡巴岛”,意为“水牛的胜利”。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500年前,爪哇和马来亚就苏门答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为了避免流血冲突,双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双方各自挑选一只能够代表己方的水牛,让它们战斗,以胜负来决定苏门答腊岛的归属。苏门答腊岛从此得名“米南卡巴岛”,斗牛的习俗至今仍在印尼流传。苏门答腊的巴塔克人被禁止与他们的岳父和儿媳直接交谈。当他们有话要说时,他们必须通过中间人。岳父要问媳妇家里有没有鸡蛋,就得问:“穆罕默德,你问问我媳妇家里有没有鸡蛋。”媳妇也必须这样回答:“穆罕默德,请你告诉我公公,我昨天刚买了一个大竹篮。”在这个问答中,穆罕默德作为中间人,可以置身事外,不理会两人在谈什么,因为岳父和儿媳彼此都能听到,不需要别人传达。如果公公和媳妇在外面偶遇,双方出于礼貌都想打招呼,而此时旁边又没有第三者,那么路边的石头和树就可以充当“中间人”。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南海岸,有一系列被称为明打威群岛的岛屿。这个岛上生活着爱好纹身的部落男子,人们称他们为“花人”。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封闭的,所以花人一直保持着纹身的习惯。纹身师将染料用棕榈树汁和木炭煮沸,然后用针将纹身的人刺成各种图案,再用颜色汁进行染色,这样纹身在身上的图案就会被终生保存。这种纹身是在一个庄严而简单的仪式下完成的,不是一次性的。每个人一生都要做几次,一般是从小开始,最后才能完成全身纹身工作。他们认为这是对一个人的美化。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穿衣服的,只是在腰的下部裹一些树叶或者系一块布,所以他们身上的花纹所表现出来的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04-2009年,来自野生动物保护国际组织(FFI)和英国肯特大学Derel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Klinesebrat国家公园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研究项目。他们用安装在公园里的自动照相机捕捉了许多稀有物种,包括苏门答腊虎和巽他云豹。1.苏门答腊虎2007年5月,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克林赛布拉特国家公园,一只苏门答腊虎朝着自动照相机的方向走去。苏门答腊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克林西斯布拉特国家公园也是苏门答腊虎最后的避难所之一。从2004年到2009年,一个研究小组在这个国家公园里安装了一台自动摄像机来捕捉苏门答腊虎的一举一动。自然资源保护者称,这也是历史上同类项目中最大的项目之一。苏门答腊岛的生物资源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个由来自野生动物保护国际(FFI)和英国肯特大学Derel生物保护与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一共拍摄了35张苏门答腊虎的照片。据估计,苏门答腊虎的总数可能只有500只左右。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上周首次发布了在该项目中捕获的苏门答腊虎和其他森林物种的照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迈克·林基(Mike Linkie)表示,与众所周知的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不同,苏门答腊虎“没有获得国际声誉,部分原因是它们总是躲在茂密的常绿热带雨林中,记录起来非常困难。”林格说,印度尼西亚的另外两种老虎物种——巴厘虎和爪哇虎已经灭绝,苏门答腊虎“极有可能步它们的后尘,成为历史”,因为它在苏门答腊岛被非法猎杀。然而,他说,国际社会并没有放弃拯救苏门答腊虎的希望。例如,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Klintseblatt国家公园建立了五个反偷猎小组。2.巽他云豹在这张拍摄于65438+2006年2月的照片中,一只巽他云豹正在四处觅食。2007年,科学家发现东南亚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巽他云豹其实是不同的物种。在此之前,巽他云豹被认为与大陆云豹属于同一物种。由于森林砍伐,巽他云豹的数量不断减少,现在已经不足1,000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3.苏门答腊地鹃消失90年后,2006年5月,自动照相机终于捕捉到了苏门答腊地鹃的身影。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这种鸟是在1916年第一次被发现的时候。林格说,自动摄像机还意外拍到偷猎者在公园里寻找苏门答腊地鹃。在其中一组照片中,一名猎人“显然发现了闪光灯,因为在下一张照片中,他从同一个方向经过摄像机,但摄像机仍然捕捉到他穿着短裤,嘴里叼着香烟。”4.亚洲貘2006年9月,两只亚洲貘在夜幕的掩护下出现在克莱恩斯的布拉特国家公园。亚洲貘,又称马莱貘,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在过去的30年里,他们在东南亚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亚洲貘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森林被变成了棕榈油种植园,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